為了進一步理解在股票市場中出現的各種異象,對行為金融學進行了初步的學習,發現行為金融學是對傳統金融理論的有益補充,行為金融學基于實踐和事實進行歸納和總結,指出了傳統金融學當中存在的各種缺陷和不足,提出了有限理性、群體交易、有限套利等理論,較好的解釋了市場當中所謂的偶然因素,體現了實踐論、矛盾論、唯物論的思想,對股市投資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筆記如下文。
1、金融學
1)金融:是在“跨時間、跨空間的價值交換或轉移過程中,所有涉及價值和收入在不同時間、空間進行配置和交換的活動”
2)金融業的特點:(1)跨時空的資源配置,金融決策的成本和收益分布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2)金融決策的結果具有不確定性。(3)信用是金融業的基石。
3)金融學的含義:研究跨時間、跨空間的價值交換為什么會出現,如何出現以及怎樣發展的科學。
4)金融的核心原理:(1)未來收益決定現值。不同于其他商品市場,金融市場當中的資產價值與歷史無關,只取決于這一資產未來可能獲得的收益折現到現在的價值。(2)收益和風險不可兼得;生活中存在各種風險和不確定性,金融活動尤其如此;人們采取一些方法利用相關工具對風險加以預防、避免、減少、轉移。一方面,這一過程本身需要支出費用,由此收益相應減少;另一方面,將風險轉移給別人,就必然向后者讓渡部分收益作為補償。(3)時間具有市場價值。(時間是投資最好的朋友。最終收益最為豐富的投資者,不是最聰明的,不是最有內幕消息的,不是最幸運的,而是最有耐心的。(4)金融提高國家實力。
2、傳統金融理論的代表性人物
1)弗里德曼(1976年諾貝爾獎),芝加哥經濟學派創始人,理性人假說
2)馬科維茨(1990年諾貝爾獎),芝加哥經濟學派,理性人假說
3)夏普(1990年諾貝爾獎),芝加哥經濟學派;(1)資本資產定價模型(2)夏普比率(3)期權定價二叉模型(4)資產配置最優化梯度方法(5)評估投資基金表現;理性人假說
4)法瑪(2013年諾貝爾獎)(1)有效市場假說(2)三因素模型(3)書《財務理論》(4)經理市場競爭理論;理性人假說
3、行為金融學
1)行為金融學:是金融學和心理學相交叉的新學科,它基于經濟學分析范式,放松傳統金融學的部分假設,吸取行為心理學相關力理論,以行為人為基礎出發,揭示了金融市場中投資者各種非理性的認知和決策,及這些行為對于金融市場尤其是資產定價方面的影響,并對在投資者理性或有效市場情況下不能夠出現的各種市場異象進行了很好的解釋。
2)行為金融學的內容:(1)決策方式;研究投資者的投資原因、投資方法以及投資對象(2)決策后果,即投資者的各個決策行為,是如何作用于金融的,特別是對各種金融工具在資產定價方面的影響。
3)行為金融學的特點:(1)行為金融學是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和經濟學等不同學科相互交叉和整合的理論。(2)它將傳統理論作為投資決策和市場均衡的標尺,重點探討現實市場對于這些標尺的偏離程度以及背后原因。(3)它的研究立足于現實而不是哲學思辨,更注重于利用歸納方法,從現實描述中總結出背后的理論,而不是運用演繹方法,通過理論來預測現實。
4)行為金融學與傳統金融學的對比:(1)傳統金融理論的基石是,理性人假說和有效市場假說(2)行為金融學的基礎是,前景理論。(3)有效市場假說的三個假設條件:a)完全理性b)隨機交易c)完全套利。(4)行為金融學指出三個假設的不足:a)有限理性。投資者并不能準確評估證券價格。b)群體交易。投資者的非理性行為并非隨機發生,而是具有群體一致性,不能相互抵消。c)有限套利。套利會受到一些條件的限制,使之不能充分發揮預期作用。
5、行為金融學的代表
1)卡尼曼(2002年諾貝爾獎),(1)認知偏差(2)行為科學(3)前景理論
2)特沃斯基(96年不幸去世)卡尼曼的合作者,完全可以和卡尼曼共享諾獎。
3)席勒(2013年諾獎)(1)《非理想繁榮》(2)席勒指數(3)席勒市盈率
4)泰勒(2017年諾獎)(1)心理賬戶(2)稟賦效應(3)股票溢價(4)贏家詛咒(5)《助推:事關健康、財富與快樂的最佳選擇》(奧巴馬的枕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