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講 中醫基礎理論緒論(一)
- 第2講 中醫基礎理論緒論(二)
- 第3講 中醫基礎理論緒論(三)
- 第4講 中醫基礎理論緒論(四)
- 第5講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之陰陽學說(一)
- 第6講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之陰陽學說(二)
- 第7講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之陰陽學說(三)
- 第8講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之陰陽學說(四)
- 第9講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之陰陽學說(五)
- 第10講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之陰陽學說(六)
- 第11講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之陰陽學說(七)
- 第12講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之陰陽學說(八)
- 第13講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之五行學說(一)
- 第14講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之五行學說(二)
- 第15講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之五行學說(三)
- 第16講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之五行學說(四)
- 第17講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之五行學說(五)
- 第18講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之五行學說(六)與精氣學說(一)
- 第19講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之精氣學說(二)
- 第20講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之精氣學說(三)與中醫學的主要特點(一)
- 第21講 中醫學的主要特點(二)
- 第22講 中醫學的主要特點(三)
- 第23講 中醫學的主要特點(四)
- 第24講 藏象學說概論(一)
- 第25講 藏象學說概論(二)與心系統(一)
- 第26講 藏象之心系統(二)
- 第27講 藏象之心系統(三)
- 第28講 藏象之心系統(四)
- 第29講 藏象之心系統(五)
- 第30講 藏象之心系統(六)
- 第31講 藏象之心系統(七)與肺系統(一)
- 第32講 藏象之肺系統(二)
- 第33講 藏象之肺系統(三)
- 第34講 藏象之肺系統(四)
- 第35講 藏象之肺系統(五)與脾系統(一)
- 第36講 藏象之脾系統(二)
- 第37講 藏象之脾系統(三)
- 第38講 藏象之脾系統(四)
- 第39講 藏象之脾系統(五)
- 第40講 藏象之脾系統(六)與肝系統(一)
- 第41講 藏象之肝系統(二)
- 第42講 藏象之肝系統(三)
- 第43講 藏象之肝系統(四)
- 第44講 藏象之肝系統(五)
- 第45講 藏象之肝系統(六)
- 第46講 藏象之腎系統(一)
- 第47講 藏象之腎系統(二)
- 第48講 藏象之腎系統(三)
- 第49講 藏象之腎系統(四)
- 第50講 藏象之腎系統(五)
- 第51講 藏象之腎系統(六)
- 第52講 藏象之腎系統(七)與三焦(一)
- 第53講 藏象之三焦(二)
- 第54講 藏象之三焦(三)與奇恒之腑(一)
- 第55講 藏象之奇恒之腑(二)與臟與臟的關系(一)
- 第56講 藏象之臟與臟的關系(二)
- 第57講 藏象之臟與臟的關系(三)
- 第58講 藏象之五神(一)
- 第59講 藏象之五神(二)與藏象小結
- 第60講 中醫學的思維方法
- 第61講 精氣血津液神(一)
- 第62講 精氣血津液神(二)
- 第63講 精氣血津液神(三)
- 第64講 精氣血津液神(四)
- 第65講 精氣血津液神(五)
- 第66講 精氣血津液神(六)
- 第67講 精氣血津液神(七)
- 第68講 精氣血津液神(八)
- 第69講 精氣血津液神(九)
- 第70講 精氣血津液神(十)1
- 第71講 精氣血津液神(十)2
- 第72講 精氣血津液神(十)3
- 第73講 精氣血津液神(十)4
- 第74講 精氣血津液神(十)5
- 第75講 經絡(一)
- 第76講 經絡(二)
- 第77講 經絡(三)
- 第78講 經絡(四)
- 第79講 經絡(五)
- 第80講 經絡(六)
- 第81講 經絡(七)
- 第82講 經絡(八)
- 第83講 體質(一)
- 第84講 體質(二)
- 第85講 體質(三)
- 第86講 體質(四)(1)
- 第87講 體質(四)(2)
- 第88講 體質(四)(3)
- 第89講 體質(四)(4)
- 第90講 體質(四)(5)
- 第91講 病因(一)
- 第92講 病因(二)
- 第93講 病因(三)
- 第94講 病因(四)
- 第95講 病因(五)
- 第96講 病因(六)(1)
- 第97講 病因(六)(2)
- 第98講 病因(六)(3)
- 第99講 病因(六)(4)
- 第100講 病因(六)(5)
- 第101講 病因(七)
- 第102講 病因(八)
- 第103講 病因(九)
- 第104講 病因(十)
- 第105講 病因(十一)
- 第106講 病因(十二)
- 第107講 發。ㄒ唬
- 第108講 發。ǘ
- 第109講 病機(一)
- 第110講 病機(二)
- 第111講 病機(三)
- 第112講 病機(四)
- 第113講 病機(五)
- 第114講 病機(六)
- 第115講 病機(七)
- 第116講 病機(八)
- 第117講 病機(九)
- 第118講 病機(十)
- 第119講 病機(十一)
- 第120講 防治原則(一)
- 第121講 防治原則(二)
- 第122講 防治原則(三)
- 第123講 防治原則(四)
- 第124講 防治原則(五)
一、中醫基礎理論
(一)緒論
1.中醫學的基本概念。
2.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
《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對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義。
歷代著名醫家對中醫學理論的充實和發展。金元四大家,溫病學派的主要貢獻。
3.中醫學的基本特點
(1)整體觀念:機體自身的整體性,內外環境的統一性,以及在中醫學生理、病理、診法、辨證和治療等方面的體現。
(2)辨證論治:證的概念,辨證與論治的含義及其相互關系,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的含義及運用。
(二)精氣、陰陽、五行
1.精氣學說
(1)精氣的基本概念。
(2)精氣學說的基本內容:精氣是構成宇宙的本源,精氣的運動與變化,精氣是天地萬物相互聯系的中介,天地精氣化生為人。
(3)精氣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對精氣生命理論構建的影響、對整體觀念構建的影響。
2.陰陽學說
(1)陰陽的概念及事物陰陽屬性的相對性。
(2)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陰陽的對立制約、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長平衡、相互轉化的含義及其在自然界、人體生理病理上的體現。
(3)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用于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3.五行學說
(1)五行的概念。
(2)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五行的特性,事物五行屬性的推演與歸類,五行的生克、制化和乘侮。
(3)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說明自然界的變化與臟腑形體官竅的聯系,五臟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關系,五臟病變的相互影響與傳變,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三)藏象
1.藏象的概念
2.藏象學說形成的基礎及主要特點。
3.五臟的共同生理特點,心、肝、脾、肺、腎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4.六腑的共同生理特點,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
5.奇恒之腑的共同生理特點,腦、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6.五臟、六腑、奇恒之腑的區別。
7.五臟與志、液、體、竅、時的關系。
8.臟腑之間關系:臟與臟之間的關系,臟與腑之間的關系,六腑之間的關系。
(四)精氣血津液
1.精
(1)人體之精的概念。
(2)人體之精的生成。
(3)人體之精的功能。
2.氣
(1)氣的概念。
(2)氣的生成。
(3)氣的生理功能。
(4)氣機、氣化的概念。
(5)氣的升降出入及其在人體生理活動中的體現。
(6)元氣、宗氣、營氣、衛氣的概念、組成、分布與主要功能。
3.血
(1)血的概念。
(2)血的生成。
(3)血的功能
(4)血的運行。
4.津液
(1)津液的概念。
(2)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
(3)津液的功能。
5.精氣血津液之間的關系
(1)精和氣的關系:精氣互生互化。
(2)精和血的關系:精血互生互化。
(3)氣和血的關系:氣能生血,氣能行血,氣能攝血,血為氣母。
(4)氣和津液的關系:氣能生津,氣能行(化)津,氣能攝津,津能載氣。
(5)血和津液的關系:津血同源。
(五)經絡
1.經絡的概念及經絡系統的組成。
2.十二經脈的名稱、循行走向與交接規律、分布規律、屬絡表里關系、流注次序。
3.十二經脈的循行部位。
4.奇經八脈的含義、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5.經別、別絡、經筋、皮部的概念及生理功能。
6.經絡的生理功能及經絡學說的應用。
(六)體質
1.體質的概念。
2.體質學說的應用。
(七)病因與發病
1.病因
(1)中醫學病因分類。
(2)六淫的概念及致病的共同特點。
(3)六淫各自的性質及其致病特征。
(4)癘氣的概念及致病特點。
(5)七情內傷的概念及致病特點。
(6)飲食失宜的致病特點及病理表現。
(7)勞逸損傷的致病特點及病理表現。
(8)痰飲、瘀血、結石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其致病特點。
2.發病
(1)邪正與發病。
(2)內外環境與發病的關系。
(3)發病的類型。
(八)病機
1.病機的概念。
2.邪正盛衰病機
(1)邪正盛衰與疾病的虛實變化: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真虛假實,真實假虛;由實轉虛;因虛致實;虛實夾雜等病機的概念、特點、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現。
(2)邪正盛衰與疾病的轉歸:正勝邪退,邪勝正衰,邪正相持,正虛邪戀,邪去正不復。
3.陰陽失調病機
(1)陰陽失調病機的概念。
(2)陰陽失調病機的內容:陰陽偏勝、陰陽偏衰、陰陽互損、陰陽格拒、陰陽亡失等病機的概念、特點、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現。
4.氣血失常病機
(1)氣血失常病機的概念。
(2)氣血失常病機的內容
氣的失常:氣虛、氣機失調(氣滯、氣逆、氣陷、氣閉和氣脫)。
血的失常:血虛、血瘀、血熱、出血。
氣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調:氣滯血瘀、氣不攝血、氣隨血脫、氣血兩虛、氣血不榮經脈等病機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現。
5.津液代謝失常病機
(1)津液代謝失常病機的概念。
(2)津液代謝失常病機的內容:津液不足,津液的輸布、排泄障礙,津液與氣血的功能失調,津停氣阻、氣隨液脫、津枯血燥、津虧血瘀等病機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現。
6.內生“五邪”病機
(1)內生“五邪”病機的含義。
(2)內生“五邪”病機的內容:風氣內動(肝陽化風、熱極生風、陰虛風動、血虛生風、血燥生風)、寒從中生、濕濁內生、津傷化燥、火熱內生等病機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現。
7.經絡病機
(1)經絡病機的概念。
(2)經絡病機的內容:經絡氣血偏盛偏衰、經絡氣血逆亂、經絡氣血運行不暢、經絡氣血衰竭等的概念及病理表現。
8.臟腑病機
(1)臟腑病機的概念。
(2)五臟的陰陽氣血失調:心陽心氣的失調、心陰心血的失調,肺氣的失調、肺陰的失調,脾陽脾氣的失調、脾陰的失調,肝氣肝陽的失調、肝陰肝血的失調,腎的精氣不足、腎的陰陽失調等病機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現。
(3)六腑功能失調病機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現。
(4)奇恒之腑功能失調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現。
(九)防治原則
1.預防
(1)未病先防。
(2)既病防變。
2.治則
(1)治則的概念、治則與治法的關系。
(2)治病求本的含義及意義。
(3)正治與反治的含義及其適應范圍。
(4)標和本的含義,治標與治本的運用方法及其適應范圍:急則冶其標,緩則治其本,標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