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初級會計導學班-備考前言(考試必看)
- 2021《實務》第一章01 (1)
- 2021《實務》第一章01二小節(1)
- 2021《實務》第一章01二小節(2)
- 2021《實務》第一章01二小節(3)
- 2021《實務》第一章第三節 會計要素及其確認與計量(1)
- 2021《實務》第一章第三節 會計要素及其確認與計量(2)
- 2021《實務》第一章第三節 會計要素及其確認與計量(3)
- 2021《實務》第一章第四節 會計科目和借貸記賬法(1)
- 2021《實務》第一章第四節 會計科目和借貸記賬法(2)
- 2021《實務》第一章第四節 會計科目和借貸記賬法(3)
- 2021《實務》第一章第五節 會計憑證、賬簿和賬務處理程序(1)
- 2021《實務》第一章第五節 會計憑證、賬簿和賬務處理程序(2)
- 2021《實務》第一章第五節 會計憑證、賬簿和賬務處理程序(3)
- 2021《實務》第一章第五節 會計憑證、賬簿和賬務處理程序(4)
- 2021《實務》第一章第五節 會計憑證、賬簿和賬務處理程序(5)
- 2021《實務》第一章第六節 財產清查
- 2021《實務》第一章第七節 財務報告
- 2021《實務》第二章第一節 貨幣資金(1)
- 2021《實務》第二章第一節 貨幣資金(2)
- 2021《實務》第二章第二節 應收及預付款項(1)
- 2021《實務》第二章第二節 應收及預付款項(2)
- 2021《實務》_第二章第二節 應收及預付款項
- 2021《實務》第二章第三節 交易性金融資產
- 2021《實務》(2)第二章第三節 交易性金融資產
- 2021《實務》(3)第二章第三節 交易性金融資產
- 2021《實務》0204(1)第二章第四節 存貨
- 2021《實務》0204(2)第二章第四節 存貨
- 2021《實務》0204(3)第二章第四節 存貨
- 2021《實務》0204(4)第二章第四節 存貨
- 2021《實務》0204(5)第二章第四節 存貨
- 2021《實務》0204(6)第二章第四節 存貨
- 2021《實務》0204(7)第二章第四節 存貨
- 2021《實務》0204(8)第二章第四節 存貨
- 2021《實務》0204(9)第二章第四節 存貨
- 2021《實務》0205固定資產(1)
- 2021《實務》0205固定資產(2)
- 2021《實務》0205固定資產(3)
- 2021《實務》0205固定資產(4)
- 2021《實務》0205固定資產(5)
- 2021《實務》0205固定資產(6)
- 2021《實務》0206無形資產和長期待攤費用(1)
- 2021《實務》0206無形資產和長期待攤費用(2)
- 2021《實務》0206無形資產和長期待攤費用(3)
- 2021《實務》0207總結與習題
- 2021《實務》0301短期借款
- 2021《實務》0302應付及預收款項(1)
- 2021《實務》0302應付及預收款項(2)
- 2021《實務》0303應付職工薪酬(1)
- 2021《實務》0303應付職工薪酬(2)
- 2021《實務》0303應付職工薪酬(3)
- 2021《實務》0303應付職工薪酬(4)
- 2021《實務》0304應交稅費(1)
- 2021《實務》0304應交稅費(2)
- 2021《實務》0304應交稅費(3)
- 2021《實務》0304應交稅費(4)
- 2021《實務》0304應交稅費(5)
- 2021《實務》0304應交稅費(6)
- 2021《實務》0304應交稅費(7)
- 2021《實務》0304應交稅費(8)
- 2021《實務》0304應交稅費(9)
- 2021《實務》0401實收資本或股本(1)
- 2021《實務》0401實收資本或股本(2)
- 2021《實務》實務0402資本公積(1)
- 2021《實務》0403留存收益(1)
- 2021《實務》0403留存收益(2)
- 2021《實務》0501收入(1)
- 2021《實務》0501收入(2)
- 2021《實務》0501收入(3)
- 2021《實務》0501收入(4)
- 2021《實務》0501收入(5)
- 2021《實務》0501收入(6)
- 2021《實務》0501收入(7)
- 2021《實務》0502費用(1)
- 2021《實務》0502費用(2)
- 2021《實務》0502費用(3)
- 2021《實務》0503利潤(1)
- 2021《實務》0503利潤(2)
- 2021《實務》0503利潤(3)
- 2021《實務》0601資產負債表(1)
- 2021《實務》0601資產負債表(2)
- 2021《實務》0602利潤表(1)
- 2021《實務》0603所有者權益變動表(1)
- 2021《實務》0604附注(1)
- 2021《實務》0701管理會計概述
- 2021《實務》0702產品成本核算的要求和一般程序
- 2021《實務》0703產品成本的歸集和分配(1)
- 2021《實務》0703產品成本的歸集和分配(2)
- 2021《實務》0703產品成本的歸集和分配(3)
- 2021《實務》0703產品成本的歸集和分配(4)
- 2021《實務》0703產品成本的歸集和分配(5)
- 2021《實務》0703產品成本的歸集和分配(6)
- 2021《實務》0703產品成本的歸集和分配(7)
- 2021《實務》實務0704產品成本計算(1)
- 2021《實務》0704產品成本計算(2)
- 2021《實務》0801政府會計概述
- 2021《實務》0802政府單位會計核算(1)
- 2021《實務》0802政府單位會計核算(2)
- 2021《實務》0802政府單位會計核算(3)
- 【2021精講班《實務-完結》】0802政府單位會計核算(4)
- 2021《經濟法學習方法》每周1,3,5更新--------------------------------------------
- 初級課程激活碼12299999“2021《經濟法》0101法律基礎(1)
- 2021《經濟法》0101法律基礎(2)
- 2021《經濟法》0101法律基礎(3)
- 2021《經濟法》0102經濟糾紛的解決途徑(1)
- 2021《經濟法》0102經濟糾紛的解決途徑(2)
- 2021《經濟法》0102經濟糾紛的解決途徑(3)
- 2021《經濟法》0102經濟糾紛的解決途徑(4)
- 2021《經濟法》0102經濟糾紛的解決途徑(5)
- 2021《經濟法》0102經濟糾紛的解決途徑(6)
- 2021《經濟法》0102經濟糾紛的解決途徑(7)
- 2021《經濟法》0201會計法律制度概述
- 2021《經濟法》0202會計核算與監督(1)
- 2021《經濟法》0202會計核算與監督(2)
- 2021《經濟法》0202會計核算與監督(3)
- 2021《經濟法》0203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1)
- 2021《經濟法》0203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2)
- 2021《經濟法》0204違反會計法律制度的法律責任
- 2021《經濟法》0205會計職業道德
- 2021《經濟法》0301支付結算概述
- 2021《經濟法》0302銀行結算賬戶管理(1)
- 2021《經濟法》0302銀行結算賬戶管理(2)
- 2021《經濟法》0303票據(1)
- 2021《經濟法》0303票據(2)
- 2021《經濟法》0303票據(3)
- 2021《經濟法》0303票據(4)
- 2021《經濟法》0303票據(5)
- 2021《經濟法》0303票據(6)
- 2021《經濟法》0303票據(7)
- 2021《經濟法》0303票據(8)
- 2021《經濟法》0303票據(9)
- 2021《經濟法》0304銀行卡(1)
- 2021《經濟法》0304銀行卡(2)
- 2021《經濟法》0305網上支付
- 2021《經濟法》0306結算方式和其他支付工具(1)
- 2021《經濟法》0306結算方式和其他支付工具(2)
- 第四章【激活碼12299999】0401稅收法律制度概述
- 2021《經濟法》0402增值稅法律制度(1)
- 2021《經濟法》0402增值稅法律制度(2)
- 2021《經濟法》0402增值稅法律制度(3)
- 2021《經濟法》0402增值稅法律制度(4)
- 2021《經濟法》0402增值稅法律制度(5)
- 2021《經濟法》法0402增值稅法律制度(6)
- 2021《經濟法》0402增值稅法律制度(7)
- 2021《經濟法》0402增值稅法律制度(8)
- 2021《經濟法》0402增值稅法律制度(9)
- 2021《經濟法》0402增值稅法律制度(10)
- 2021《經濟法》0402增值稅法律制度(11)
- 2021《經濟法》0402增值稅法律制度(12)
- 2021《經濟法》0403消費稅法律制度(1)
- 2021《經濟法》0403消費稅法律制度(2)
- 2021《經濟法》0403消費稅法律制度(3)
- 2021《經濟法》0403消費稅法律制度(4)
- 第五章【激活碼12299999】0501企業所得稅法律制度(1)
- 2021《經濟法》0501企業所得稅法律制度(2)
- 2021《經濟法》0501企業所得稅法律制度(3)
- 2021《經濟法》0501企業所得稅法律制度(4)
- 2021《經濟法》0501企業所得稅法律制度(5)
- 2021《經濟法》0501企業所得稅法律制度(6)
- 2021《經濟法》0501企業所得稅法律制度(7)
- 2021《經濟法》0502個人所得稅法律制度(1)
- 2021《經濟法》0502個人所得稅法律制度(2)
- 2021《經濟法》0502個人所得稅法律制度(3)
- 2021《經濟法》0502個人所得稅法律制度(4)
- 2021《經濟法》0502個人所得稅法律制度(5)
- 2021《經濟法》0502個人所得稅法律制度(6)
- 2021《經濟法》0502個人所得稅法律制度(7)
- 第五章【激活碼12299999】《經濟法》0601房產稅
- 2021《經濟法》0602城鎮土地使用稅
- 2021《經濟法》0603契稅
- 2021《經濟法》0604土地增值稅
- 2021《經濟法》0605耕地占用稅
- 2021《經濟法》0606車輛購置稅
- 2021《經濟法》0607車船稅
- 2021《經濟法》0608船舶噸稅
- 2021《經濟法》0609印花稅
- 2021《經濟法》0610資源稅_
- 2021《經濟法》0611關稅
- 2021《經濟法》0612城建稅及教育費附加
- 2021《經濟法》0613環境保護稅
- 2021《經濟法》0614煙葉稅
- 第七章【激活碼12299999】經濟法0701稅收征收管理法概述
- 2021《經濟法》0702稅務管理
- 2021《經濟法》0703稅款征收與稅務檢查
- 2021《經濟法》0704稅務行政復議
- 2021《經濟法》0705稅收法律責任
- 第八章【激活碼12299999】2021經濟法0801勞動合同法律制度(1)
- 2021《經濟法》0801勞動合同法律制度(2)
- 2021《經濟法》0801勞動合同法律制度(3)
- 2021《經濟法》0801勞動合同法律制度(4)
- 2021《經濟法》0801勞動合同法律制度(5)
- 2021《經濟法》0801勞動合同法律制度(6)
- 2021《經濟法》0801勞動合同法律制度(7)
- 2021經濟法0801勞動合同法律制度(8)
- 【激活碼12299999】2021《經濟法》0802社會保險法律制度(1)
- 2021《經濟法》0802社會保險法律制度(2)
- 2021《經濟法》0802社會保險法律制度(3)
- 2021《經濟法》0802社會保險法律制度(4)
- 【精講班 2020初級會計《經濟法》】0101法學基礎(1)--------------
- 【精講班 2020初級會計《經濟法》】0101法學基礎(2)_batch
- 【精講班 2020初級會計《經濟法》】0101法學基礎(3)_batch
- 經濟法0102經濟糾紛的解決途徑(1)
- 經濟法0102經濟糾紛的解決途徑(2)
- 經濟法0102經濟糾紛的解決途徑(3)
- 經濟法0102經濟糾紛的解決途徑(4)
- 經濟法0102經濟糾紛的解決途徑(5)
- 經濟法0102經濟糾紛的解決途徑(6)
- 經濟法0102經濟糾紛的解決途徑(7)
- 經濟法0103法律責任【第一章 完】
- 經濟法0201會計法律制度概述【第二章】
- 經濟法0202會計核算與監督(1)
- 經濟法0202會計核算與監督(2)
- 經濟法0202會計核算與監督(3)
- 經濟法0203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1)
- 經濟法0203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2)
- 經濟法0204違反會計法律制度的法律責任
- 經濟法0205會計職業道德【第二章 完】
- 經濟法0301支付結算概述【第三章】
- 經濟法0302銀行結算賬戶(1)
- 經濟法0302銀行結算賬戶(2)
- 經濟法0303票據(1)
- 經濟法0303票據(2)
- 經濟法0303票據(3)
- 經濟法0303票據(4)
- 經濟法0303票據(5)
- 經濟法0303票據(6)
- 經濟法0303票據(7)
- 經濟法0303票據(8)
- 經濟法0303票據(9)
- 經濟法0304銀行卡(1)
- 經濟法0304銀行卡(2)
- 經濟法0305網上支付ch
- 經濟法0306結算方式和其他支付工具(1)
- 經濟法0306結算方式和其他支付工具(2)【第三章】完
- 經濟法0401稅收法律制度概述_【第四章】
- 經濟法0402增值稅法律制度(1)
- 經濟法0402增值稅法律制度(2)
- 經濟法0402增值稅法律制度(3)
- 經濟法0402增值稅法律制度(4)
- 經濟法0402增值稅法律制度(5)
- 經濟法0402增值稅法律制度(6)
- 經濟法0402增值稅法律制度(7)
- 經濟法0402增值稅法律制度(8)
- 經濟法0402增值稅法律制度(9)
- 經濟法0402增值稅法律制度(10)
- 經濟法0402增值稅法律制度(11)
- 經濟法0402增值稅法律制度(12)
- 經濟法0403消費稅法律制度(1)
- 經濟法0403消費稅法律制度(2)
- 經濟法0403消費稅法律制度(3)
- 經濟法0403消費稅法律制度(4)【第四章 完】
- 經濟法0501企業所得稅法律制度(1)【第五章】
- 經濟法0501企業所得稅法律制度(2)
- 經濟法0501企業所得稅法律制度(3)
- 經濟法0501企業所得稅法律制度(4)
- 經濟法0501企業所得稅法律制度(5)
- 經濟法0501企業所得稅法律制度(6)
- 經濟法0501企業所得稅法律制度(7)
- 經濟法0502個人所得稅法律制度(1)
- 經濟法0502個人所得稅法律制度(2)
- 經濟法0502個人所得稅法律制度(3)_batch
- 經濟法0502個人所得稅法律制度(4)_batch
- 經濟法0502個人所得稅法律制度(5)_batch
- 經濟法0502個人所得稅法律制度(6)_batch
- 經濟法0502個人所得稅法律制度(7)_batch
- 經濟法0601其他稅收法律制度-房產稅
- 經濟法0602其他稅收法律制度-城鎮土地使用稅
- 經濟法0603其他稅收法律制度-契稅
- 經濟法0604其他稅收法律制度-土地增值稅
- 經濟法0605其他稅收法律制度-耕地占用稅
- 經濟法0606其他稅收法律制度-車輛購置稅
- 經濟法0607其他稅收法律制度-車船稅
- 經濟法0608其他稅收法律制度-船舶噸稅
- 經濟法0609其他稅收法律制度-印花稅
- 經濟法0610其他稅收法律制度-資源稅
- 經濟法0611其他稅收法律制度-關稅
- 經濟法0612其他稅收法律制度-城建及教附
- 經濟法0613其他稅收法律制度-環境保護稅
- 經濟法0614其他稅收法律制度-煙葉稅
- 經濟法0701稅收征收管理法概述
- 經濟法0702稅務管理
- 經濟法0703稅款征收與稅務檢查
- 經濟法0704稅務行政復議
- 經濟法0705稅收法律責任
- 經濟法0801勞動合同法律制度(1)
- 經濟法0801勞動合同法律制度(2)
- 經濟法0801勞動合同法律制度(3)
- 經濟法0801勞動合同法律制度(4)
- 經濟法0801勞動合同法律制度(5)
- 經濟法0801勞動合同法律制度(6)
- 經濟法0801勞動合同法律制度(7)
- 經濟法0802社會保險法律制度(1)
- 經濟法0802社會保險法律制度(2)
- 經濟法0802社會保險法律制度(3)
- 經濟法0802社會保險法律制度(4)【2020精講班《經濟法+實務-完結》】
1、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會計恒等式)
收入-費用=利潤
2、期末余額=期初余額+本期增加發生額-本期減少發生額(具體是借方還是貸方要根據不同類型的會計科目來判定,根據“貸來”)
3、全部賬戶本期借方發生額合計=全部賬戶本期貸方發生額合計
全部賬戶借方期末(初) 余額合計=全部賬戶貸方期末(初) 余額合計
4、企業銀行存款日記賬余額+銀行已收企業未收款-銀行已付企業未付款
=銀行對賬單存款余額+企業已收銀行未收款一企業已付銀行未付款
5、本期應計提的壞賬準備=壞賬準備計算出的期末余額-賬上已經存在的
6、應收賬款賬面價值=應收賬款賬面余額一壞賬準備
7、交易性金融資產出售時應確認的投資收益=取得價款-初始成本
交易性金融資產出售時影響損益的金額=取得價款一賬面價值
8、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
9、計劃成本法下實際成本的計算:
實際成本=計劃成本+差異(注意題目是問的“庫存”的還是“發出”的)
10、發出商品的毛利率法:
毛利率=銷售毛利/銷售額X100%
銷售凈額=商品銷售收入-銷售退回與折讓
銷售毛利=銷售額X 毛利率
銷 售 成 本= 銷 售 額 -銷 售毛 利
期末存貨成本=期初存貨成本+本期購貨成本-本期銷售成本
11、發出商品的售價金額核算法:
本期銷售商品應分攤的商品進銷差價=本期商品銷售收入X商品進銷差
本期銷售商品的成本=本期商品銷售收入-本期銷售商品應分攤的進銷差價
期末結存商品的成本=期初庫存商品的進價成本+本期購進商品的進價成本-本期銷售商品的成本
12、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的年限平均法:
年折舊率= (1-預計凈殘值率)÷預計使用壽命(年)
月折舊率=年折舊率÷12
月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價X月折舊率
13、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的工作量法:
單位工作量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價X (1-預計凈殘值率) ]÷預計總工作量
某項固定資產月折舊額=該項固定資產當月工作量X單位工作量折舊額
14、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的雙倍余額遞減法:
年折舊額=每個折舊年度年初固定資產賬面凈值X年折舊率
月折舊額=年折舊額÷12
最后兩年直接取平均,此時才要考慮預計凈殘值。
15、固定資產有關的不同專門名詞:
固定資產賬面余額=固定資產原價(即“固定資產”這個科目的余額)
固定資產賬面凈值=固定資產原價一累計折舊
固定資產賬面價值=固定資產原價一累計折舊一固定資產減值準備
16、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的年數總和法:
年折舊率=尚可使用年限/預計使用壽命的年數總和
年折舊額= (固定資產原價-預計凈殘值) X年折舊率
17、一般納稅人應納增值稅的計算:
應納稅額=當期銷項稅額一當期可以抵扣的進項稅額 =不含稅銷售額X增值稅稅率一當期可以抵扣的進項稅額=含稅銷售額/ (1十增值稅稅率)X增值稅稅率-當期可以抵扣的進項稅額
18、小規模納稅應納增值稅的計算:
應納稅額=銷售額X征收率
19、可供分配的利潤=當年實現的凈利潤(或凈虧損) +年初未分配利潤(或-年初未彌補虧損) +其他轉入
20、盈余公積的計算:
(1) 若年初未分配利潤余額為正數:
盈余公積=本年凈利潤X10%
(2) 若年初未分配利潤余額為負數,但可供分配的利潤為正數:
盈余公積=可供分配的利潤X10%
(3) 若年初未分配利潤余額為負數,可供分配的利潤也為負數:
盈 余 公 積=0
21、營業利潤=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稅金及附加-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資產減值損失+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公允價值就動損失) +投資收益(-投資損失) +其他收益
22、利潤總額=營業利潤+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
23、凈利潤=利潤總額-所得稅費用
24、所得稅費用=當期應交所得稅+遞延所得稅 =應納稅所得額X所得稅稅率+ (遞延所得稅負債期末余額-遞延所得稅負債的期初余額)- (遞延所得稅資產期末余額-遞延所得稅資產期初余額)
25、貨幣資金項目金額=庫存現金+銀行存款+其他貨幣資金
26、應收賬款項目金額=應收賬款借方明細科目余額+預收賬款借方明細科目余額-壞賬準備
27、預收賬款項目金額=應收賬款貸方明細科目余額+預收賬款貸方明細科目余額
28、應付賬款項目金額=應付賬款貸方明細科目余額+預付賬款貸方明細科目余額
29、預付賬款項目金額=應付賬款借方明細科目余額+預付賬款借方明細科目余額-壞賬準備(如果題目真的有的話)
總結: 收對收,付對付,借貸方向看科目。
30、未分配利潤項目金額=利潤分配一一未分配利潤的明細余額
31、長期借款項目金額=長期借款期末余額-將在一年內到期且企業不能自主地將清償義務展期的長期借款
32、固定資產項目金額=固定資產賬面余額-累計折舊-固定資產減值準備
33、無形資產項目金額=無形資產賬面余額-累計攤銷-無形資產減值準備
34、存貨=原材料+委托加工物資+周轉材料+材料采購+在途物資+發出商品+材料成本差異-存貨跌價準備
36、貨幣時間價值有關公式;
(1) 復利終值: F=P(1+ i)"=PX (F/P,i,n)
(2) 復利現值: P=F/(1+ i)"=FX (P/F,i,n)
復利終值系數和復利現值系數互為倒數,即相乘等于1.
(3) 預付年金終值: F=AX[(F/A,i,n+1)-1]; F=AX(F/A,i,n)X(1+i)(4)
(4) 預付年金現值: P=AX[(P/A,i,n-1)+1]; P=AX(P/A,i,n)X(1+i)
(5) 遞延年金終值: F=AX (F/A,i,n)
(6) 遞延年金現值: P=AX (P/A,i,n) X (P/F,i,m);
P=AX[(P/A,i1,m+n)-(P/A,i,m)
P=AX(F/A,i,n)X(P/F,i,m+n)
特別注意遞延期m,極易出錯。
(7) 永續年金現值: P=A/i
(8) 實際利率與名義利率工的關系: i= (1+r/m)m- 1
(9) 償債基金系數與普通年金終值系數互為倒數
(10) 資本回收系數與普通年金現值系數互為倒數(回本)
經濟法基礎
1、一般納稅人應納增值稅的計算:
應納稅額=當期銷項稅額一當期可以抵扣的進項稅額=不含稅銷售額X增值稅稅率一當期可以抵扣的進項稅額=含稅銷售額/ (1十增值稅稅率)X增值稅稅率-當期可以抵扣的進項稅額
組成計稅價格=成本X (1+成本利潤率) ÷(1-消費稅稅率)
2、小規模納稅應納增值稅的計算:
應納稅額=銷售額X征收率
3、進口貨物應納增值稅的計算:
應納稅額=組成計稅價格X稅率 = (關稅完稅價格+關稅+消費稅) X稅率
關稅=關稅完稅價格X關稅稅率
4、扣繳計稅方法:
應扣繳稅額=購買方支付的價格÷(1+稅率) X稅率
5、從價定率的消費稅: 應納稅額-銷售額×比例稅率
6、從量定額的消費稅: 應納稅額=銷售數量X定額稅率
7、復合計征的消費稅:
應納稅額=銷售額×比例稅率+銷售數量X定額稅率
8、從價定率的消費稅的組價:
(1) 自產自用:
組成計稅價格= (成本+利潤÷ (1-比例稅率)
(2) 委托加工:
組成計稅價格= (材料成本+加工費) ÷(1比例稅率)
(3) 進口:
組成計稅價格= (關稅完稅價格+關稅) ÷(1-比例稅率)
9、復合計征的消費稅的組價:
(1) 自產自用:
組成計稅價格= (成本+利潤+數量X定額稅率)÷(1-比例稅率)
(2) 委托加工:
組成計稅價格= (材料成本+加工費+數量X定額稅率) ÷(1-比例稅率)
(3) 進口:
組成計稅價格= (關稅完稅價格+ 關稅+數量X定額稅率) ÷(1-比例稅率)
10、一般工資、薪金所得應納個稅的計算: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X 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 (每月收入額-費用扣除標準) X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11、年終一次性獎金的個稅計算
應納稅額= (全年一次性獎金-當月工資薪金所得與3500或4800的差額) X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12、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應納個稅的計算: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X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 (全年收入總額-成本、費用、稅金、損失、其他支出以及以前年度虧損) X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13、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應納個稅的計算: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X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納稅年度收入總額一必要費用) X適用稅率一速算扣除數
14、勞務報酬所得應納個稅的計算:
(1) 每次收入不足4000 元的:
應納稅額= (每次收入額-800) X20%
(2) 每次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
應納稅額=每次收入額X (1-20%) X20%
(3) 每次收入的應納稅所得額超過20000元的:
應納稅額=每次收入額X (1-20%) X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15、稿酬所得應納個稅的計算:
(1) 每次收入不足4000 元的:
應納稅額= (每次收入額-800) X20%X (1-30%)
(2) 每次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
應納稅額=每次收入額 X (1-20%) X20%X (1-30%)
16、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應納個稅的計算:
(1) 每次收入不足4000 元的:
應納稅額= (每次收入額-800) X20%
(2) 每次收入在4000 元以上的:
應納稅額-每次收入額x (1-20%) X20%
17、利息、股息、紅利所得應納個稅的計算:
應納稅額=每次收入額X20%
18、財產租賃所得應納個稅的計算:
(1) 每次(月) 收入不足4000元的:
應納稅額=[每次(月) 收入額-財產租賃過程中繳納的稅額-由納稅人負擔的租賃財產實際開
支的修繕費用(800元為限)-800元]X20%
(2) 每次(月) 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
應納稅額=[每次(月) 收入額-財產租賃過程中繳納的稅額-由納稅人負擔的租賃財產實際開支的修繕費用(800 元為限) ]x (1-20%) X20%
19、財產轉讓所得應納個稅的計算:
應納稅額- (收入總額-財產原值一合理費用) X20%
20、偶然所得、其他所得應納個稅的計算:
應納稅額=每次收入額X20%
21、從價計征房產稅=房產原值X (1-扣除比例) X1.2%
從租計征房產稅=租金收入X12%(或4%)
22、土地增值稅的計算過程:
(1) 確定收入一一題目給出
(2) 確定扣除項目金額
<1>取得土地使用權所支付的金額一一題目給出
<2>房地產開發成本一一題目給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