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集】模塊一 1.1 周易的作者&160;
- 【第2集】模塊一 1.2 乾卦解讀:周易的人生觀&160;
- 【第3集】模塊一 1.3 坤卦解讀:周易的道德觀&160;
- 【第4集】模塊一 1.4 泰卦解讀:周易的對話觀&160;
- 【第5集】模塊二 2.1 老子其人&160;
- 【第6集】模塊二 2.2 《道德經》這本書&160;
- 【第7集】模塊二 2.3 上善若水&160;
- 【第8集】模塊二 2.4 反者道之動&160;
- 【第9集】模塊三 3.1 《論語》與“對話錄”&160;
- 【第10集】模塊三 3.2 孔子的歷史形象&160;
- 【第11集】模塊三 3.3 孔子“仁”的思想&160;
- 【第12集】模塊三 3.4 孔子的學習之道&160;
- 【第13集】模塊四 4.1《大學》及八條目的政治意義&160;
- 【第14集】模塊四 4.2 子思的《中庸》與中和精神&160;
- 【第15集】模塊四 4.3《中庸》的“誠之”與“慎獨”&160;
- 【第16集】模塊四 4.4《大學》的“近道”與《中庸》的“好學近乎知”&160;
- 【第17集】模塊五 5.1 孫子其人其書&160;
- 【第18集】模塊五 5.2 用間篇&160;
- 【第19集】模塊五 5.3 謀攻篇&160;
- 【第20集】模塊五 5.4 軍勢篇&160;
- 【第21集】模塊六 6.1 墨子,墨學與《墨經》&160;
- 【第22集】模塊六 6.2 《墨經》的邏輯學&160;
- 【第23集】模塊六 6.3 《墨經》的認識論&160;
- 【第24集】模塊六 6.4 《墨經》的倫理學&160;
- 【第25集】模塊七 7.1導言及《心經》中的基本概念和思想(上)&160;
- 【第26集】模塊七 7.2《心經》中的基本概念和思想(下)&160;
- 【第27集】模塊七 7.3《心經》解析&160;
- 【第28集】模塊七 7.4《心經》與中國佛教宗派的發展和演變&160;
- 【第29集】模塊八 8.1莊子其人其書&160;
- 【第30集】模塊八 8.2莊子思想(上)&160;
- 【第31集】模塊八 8.3莊子思想(下)&160;
- 【第32集】模塊九 9.1 對理的疏解(1)&160;
- 【第33集】模塊九 9.1 對理的疏解(2)&160;
- 【第34集】模塊九 9.2 對欲的疏解&160;
- 【第35集】模塊九 9.3 理欲關系的認識&160;
- 【第36集】模塊十 10.1王陽明其人&160;
- 【第37集】模塊十 10.2心即是理&160;
- 【第38集】模塊十 10.3知行合一&160;
- 【第39集】模塊十 10.4致良知說&160;
本課分十個專題,分別介紹《周易》、孔子《論語》、老子《道德經》,《大學》與《中庸》,《莊子》,《孫子兵法》,《墨經》,《心經》,以及朱熹理學、王陽明《傳習錄》等著作和人物的思想。既有對儒釋道經典的介紹,也有對理學、心學思想的闡釋,以期以一種更廣闊的視角看待中國傳統哲學,讓學生能夠對中國傳統哲學有一種全方位的認識。
課程章節
1 1.《周易》導讀
周易的作者
周易的人生觀
周易的道德觀
周易的對話
2 2.《道德經》導讀
老子其人
《道德經》這本書
上善若水
反者道之動
3 3.《莊子》導讀
莊子其人其書
莊子的思想
4 4.《論語》導讀
《論語》與《對話錄》
孔子的歷史形象
孔子“仁”的思想
孔子的學習之道
5 5.《大學》《中庸》導讀
《大學》及八條目的政治意義
子思的《中庸》與中和精神
《中庸的《誠之》與《慎讀》
《大學》的“近道”與中庸的“好學近乎知”
6 6.《孫子兵法》導讀
孫子其人其書上
孫子其人其書中
孫子其人其書下
用間篇上
用間篇下
謀攻篇上
謀攻篇下
軍勢篇上
軍勢篇中
軍勢篇下
7 7.《墨經》導讀
墨子、墨學與《墨經》
《墨經》的邏輯學
《墨經》的認識論
《墨經》的倫理學
8 8.《心經》導讀
導言及《心經》中的基本概念和思想
《心經》解析
《心經》與中國佛教宗派的發展和演變
9 9.朱熹理學相關著作導讀
對理的疏解
對欲的疏解
理欲關系的認識
10 10.王陽明《傳習錄》導讀
王陽明其人
心即是理
知行合一
致良知說
11 期末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