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時1認境與濾鏡庫
- 課時2濾鏡的功能分類
- 課時3濾鏡庫對話框
- 課時4濾滴讀用技巧
- 課時5濾滴使用技巧
- 課時6漸鏡效果
- 課時7智能鏡
- 課時8自適應廣角
- 課時9蔬頭校正
- 課時10CameraRAW感鏡
- 課時11 CameraRAW工吳介紹
- 課時12 CameraRAW醫像漏整選項卡
- 課時13打開和存儲Raw照片
- 課時14調整Raw照片的白平衡
- 課時15使用CameraRAW轉灰度醫像
- 課時16使用CameraRAW漏節層次
- 課時17液化境工具使用
- 課時18液化濾鏡中臉部工具和后性設置
- 課時19油重
- 課時20消失點
- 課時21D鏡
- 課時22查找邊練和等高選
- 課時23風
- 課時24海脂效果和擴散
- 課時25拼貼和眼光過度
- 課時26凸出和照亮達綠
- 課時27面筆描邊濾鏡組
- 課時28 表面模糊
- 課時29動感核模糊
- 課時30方框模糊高斯模糊和進一步模糊
- 課時30方框模期高斯模糊和進一步模糊
- 課時31徑向核糊
- 課時32鏡頭模糊
- 課時33模湖平均特殊模糊和形狀模糊
- 課時34場震核模光圖模糊和面斜偏移
- 課時35路徑來旋轉模湖
- 課時36良和波紋
- 課時37 極坐標濟壓和切變
- 課時38球面化水波旋轉扭曲和置換
- 課時39玻璃海洋液紋和擴散完光
- 課時40 USM皖化
- 課時41防抖
- 課時42進一步就化、銳化和就化邊綠
- 課時4名智能就化
- 課時44 NTSC顏色和逐行
- 課時45彩塊化和彩色半調
- 課時46點狀化
- 課時47 晶格化
- 課時48馬克
- 課時49 碎片和柄板刻
- 課時50火焰
- 課時51火焰實例
- 課時52圖片框
- 課時53樹
- 課時54分層云彩
- 課時55光期效果
- 課時56了解光期類型
- 課時57 光糯效果后性設置
- 課時58鏡頭光量
- 課時60云彩
- 課時61減少雜色
- 課時62表塵與底和去班
- 課時63添加雜色和中間信
- 課時64H58和HSL
- 課時65高反益保留
- 課時66位移濾鏡
- 課時67自定
- 課時68最大住
- 課時69最小哇
- 課時70半圖案
- 課時71便條紙、粉筆和炭筆
- 課時72銘黃變、繪醫筆
- 課時73基底凸現、石膏效果
- 課時74水彩面紙、邊
- 課時75疾筆、疾槐筆
- 課時76圖查、網狀、影司
- 課時77色烈縫、顆粒
- 課時78馬高克拼貼、拼圖
- 課時79菜色真紋理化
- 課時80壁面、彩色筆
- 課時81粗鏈錯筆、底紋效果、干筆
- 課時82海報邊緣、海綿
- 課時83繪畫涂沫、膠片顆粒
- 課時84木刻、到虹燈光
- 課時85水彩、塑料包裝
- 課時86調色刀、涂抹桔
- 課時87點整圖層
- 課時88純色、漸變和系案
- 課時89亮度對比衰和色階
- 課時90曲線
- 課時91曝光廢和自然飽和度
- 課時92色相飽和度
- 課時93色彩平衡和黑白
- 課時94照片濾鏡和適道混合最
- 課時95顏色查找、反相、色調分高、闌住
- 課時96漸變映射和可選顏色
- 課時97Digimarc毫第
- 課時98 knollLightFactory
- 課時99光效元素的添加和調節
- 課時100ColorEfexPro
- 課時101 ColorEfexe境的使用
- 課時102 ColorEfex克流參數的調節
- 課時103 ColorEfexe鏡的應用
- 課時104Portraiture濾鏡
- 課時105 Portraiture中膚色蒸版的設置
- 課時106細節平滑和增握功的設置
- 課時107 Portraiture濾境的應用
- 課時108 Viveza濾境
- 課時109Viveza參數調節
- 課時110 Viveza旅境的應用
- 課時111PageCur鏡
- 課時112使用PageCure旗制作卷頁
- 課時113拍出濾鏡
- 課時114使用抽出濾境樞圖
- 課時115選擇與遮住
- 課時116使用選擇與這住命令報圖
- 課時117 FluidMask濾鏡
- 課時118 FluidMask工具的使用
- 課時119使用FluidMask濾鎮s
- 課時120 Shadovwlluminator境
- 課時121體積光濾鏡
- 課時122 SnapArte鏡
- 課時123 SnapAt中的原涂效果
- 課時124 SnapArt中的彩色犧筆效果
- 課時125 SnapArt中的水彩效果
- 課時126SnapArt中的油彩效果
- 課時127 SnapArt中的淺重效果
- 課時128SnapArt中的點重效果
- 課時129 SnapArt中的粉彩效果
- 課時130 SnapArt中的錯筆效果
- 課時131SnapArt中的鋼筆和要水效果
- 課時132SnapArt中的鉛筆效果
- 課時133SnapArt中的風格化效果
- 課時134 EyeCandy濾鏡
- 課時135EyeCandy中的編織效果
- 課時136EyeCandy中的璃和大理石效果
- 課時137 EyeCandy中發光、反相和格合金效果
- 課時138EyeCandy中火焰和毛皮效果
- 課時139 EyeCandy中木紋、溶化和閃藏效果
- 課時140 EyeCandy中水滴和水效果
- 課時141EyeCandy中挖剪、斜面和斜視效果
- 課時142EyeCandy中星三和煙禁效果
- 課時143 EyeCandy中搖動和陰效果
- 課時144EyeCandy中運動痕跡和旋洞效果
- 課時145了解動作們動作面板
- 課時146錄制霍放動作
- 課時147管理動作和動作組
- 課時148在動作中插入項目
- 課時149了解批處理
- 課時150批處理的使用
提起Photoshop的這個防抖濾鏡,其實由來已久,記得第一次聽說它還是在一年多以前的Adobe MAX 2011開發者大會上。由于種種原因,這項功能并未出現在當年的Photoshop CS6,而是選擇了一年后發布的Photoshop CC(CREATIVE CLOUD)。那么實際效果究竟如何?是否真的像Adobe介紹的那樣神奇?一篇文章帶大家親身體驗一下。
圖1 迸發的CC啟動畫面,會讓你的思緒也迸發么?
其實手抖模糊修正已經不是第一次被Photoshop相中了,之前大家熟知的智能銳化中便有一個 “移除鏡頭模糊”模塊。當然對于它筆者并不想多言,畢竟效果好不好業界早有公論。和智能銳化一樣,Photoshop CC的防手抖功能也是以濾鏡方式提供,甚至位置也是和它一樣的銳化菜單下,這樣的設計相信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畢竟拿到糊片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銳化。好了,說一下測試片吧,這是筆者隨便在網上找到的幾張樣片,場景是很典型的發布會現場,片子也是很典型的夜景糊。主要原因是環境光線太暗,導致相機自動快門偏低(1/8秒),最終導致全片細節分辨不清。
圖2 手抖濾鏡同樣位于“銳化”組內
圖3 這是測試版,從EXIF數據上可看清楚問題出在哪兒(照片來源網絡)
好了,開始我們的測試之旅吧。首先打開防抖濾鏡,勾選“預覽”看一看默認值所給出的處理效果。幾秒鐘后預覽效果彈出,可能大家在小圖上看不清楚,但從筆者的電腦上看,效果的確驚艷,原片中很多細節被一下子凸顯出來,之前并不太清晰的海報人臉,也開始變得輪廓分明。仔細觀察的話,會發現預覽圖中存在很多銳化痕跡,這是其觀感提升的最主要原因,不過傳統銳化后噪點增加的問題在這里并不突出,很顯然是PS所做的特別優化。接下來,咱們依次看一看右邊的選項。
圖4 這是濾鏡面板全尺寸展示
圖5 與原片做一下對比吧(左原圖,右處理后)
“模糊臨摹邊界”可視為整個處理的最基礎銳化,即由它先勾出大體輪廓,再由其他參數輔助修正。取值范圍由10~199,數值越大銳化效果越明顯。當該參數取值較高時,圖像邊緣的對比會明顯加深,并會產生一定的暈影,這是很明顯的銳化效應。因此在取值時除了要保證畫面足夠清晰外,還要盡可能照顧到不產生明顯暈影方可。
www.16xx8.com
圖6 “模糊臨摹邊界”效果對比(左到右:取值10→取值199)
“源雜色”是對原片質量的一個界定,通俗來講就是原片中的雜色是多還是少,分為四個值,“自動”、“低”、“中”、“高”。一般對于普通用戶來說,這里可以直接勾選“自動”,實測中發現自動的效果比較理想。
“平滑”和“偽像抑制”是對銳化效果的打磨和均衡,其中“平滑”是對臨摹邊界所導致雜色的一個修正,有點像以前的全圖去噪。取值范圍在0%~100%之間,值越大去雜色效果越好(磨皮的感覺),但細節損失也大,需要在清晰度與雜點程度上加以均衡!皞蜗褚种啤眲t專門用來處理銳化過度的問題,同樣是0%~100%的取值范圍,也需要在清晰度與畫面間加以平衡。
圖7 “平滑”效果對比(左到右:0%→100%)
圖8 “偽像抑制”效果對比(左到右:0%→100%)
此外咱們還要說一說那個默認隱藏的“高級”面板,簡單來講防抖濾鏡會對每一張照片進行小范圍取樣(它不會傻到對一張3000萬像素的大片全程檢測,那樣太耗時間),由于相機抖動原理,這個范圍通?梢哉J為是整張照片的一個概括。但如果你覺得自己的照片比較特殊,或者有什么特別注意的地方,就可以借助這項功能手工指定取樣范圍。默認情況下,新取樣范圍(可設置多個)可與老范圍一并生效,但也可以通過打勾個別指定。
圖9 “高級”提供了多區域取樣功能
順便說一句,以上參數并不非要手工設置。事實上當你打開一張照片后,Photoshop會首先掃描并自動預設好“模糊臨摹邊界”(“平滑”和“偽像抑制”是不會預設的)。這一點設計是大多數初學者的最愛,而且實話說多數情況下PS的測定還是很準確的,我們所要做的僅僅是對照預覽圖耐心修正一下其他參數即可。
為了進一步說明問題,筆者隨后又用智能銳化(移除鏡頭模糊)進行了比較,下圖是對比截圖。
圖10 智能銳化整體效果
圖11 細節處對比
此外筆者也嘗試了其他幾張片子,怎么說呢?和官方發布的效果圖對比,確實差了一點,不過也有的也算可以。當然不排除這是筆者自己的技術問題。但從這幾天的試用來看,這玩意兒顯然只能作為拍片失敗后的一個補救,若想讓所有的糊片都能脫胎換骨洗心革面,目前還是一個奢望,所以……各位的“鐵手功”還要加緊練習哈!
圖12 基本還是看不清字
圖13 大場景視覺感還不錯,個別細節可以分辨了~
圖14 好吧,終于能看清五官了!
圖15 建筑物的處理有點過,但整體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