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33vd1"><meter id="33vd1"><meter id="33vd1"></meter></meter></progress>
    <th id="33vd1"></th>

    <noframes id="33vd1">

      <progress id="33vd1"><meter id="33vd1"></meter></progress>

      <th id="33vd1"><meter id="33vd1"><video id="33vd1"></video></meter></th>

      <noframes id="33vd1">

      酈波:五百年來王陽明講座

      • 名稱:酈波:五百年來王陽明講座
      • 分類:名家講壇  
      • 觀看人數:加載中
      • 時間:2022/7/24 12:51:33

      說到王陽明,就是說到近代流傳甚廣的一句名言:“五百年來兩大完人,前有王陽明,后有曾國藩!碑斎黄叫亩,從中國人推崇的完人的標準來看,曾國藩可能還是要稍遜于王陽明一點。因此又有另外一種說法,認為儒家歷史上曾經產生過兩個半完人,一個當然是萬世師表的孔夫子,另外一個就是開創了心學的王陽明,還有半個,即后來晚晴實學的代表人物曾國藩。當然,不管是五百年來兩大完人,還是儒家文化的兩個半完人的說法,我們可以看到,王陽明都穩占一席。

      可能有人會問,既然王陽明偉大,這么重要,為什么我們感覺王陽明好像不是那么有名呢,甚至可能還不如樊梨花、薛仁貴有名?對于這個現象,我個人的看法是因為民間文化的傳播主要靠戲曲、小說、評書等文學載體;而像王陽明這樣的儒家圣人,基本上沒有出現在戲曲文化里面。但是,這反過來也恰恰證明了王陽明在廟堂文化中的崇高地位,說明他是不容戲說的。

      王陽明的出生是帶著祥瑞出生的,但是生下來之后,王家人就開始擔心了。為什么呢?因為這個孩子六歲之前根本就不會說話。過了五歲,王陽明還不開口說話,家里人都很著急,甚至有人懷疑他會不會身體有疾。但是王陽明的爺爺卻不知這么看,讓人為自己的孫子定非池中物,不是一般人。他對這個孩子很有信心,每日把他帶在身邊。他堅信有一天,奇跡終會出現。我們真的不得不佩服王老爺子對孫子的巨大信心,有的孩子開口晚,但并不影響他們將來對人類文明所作出巨大的貢獻。據可知的材料,有兩個六歲之前都不會說話的孩子,長大后成為著名的人物,一個是王陽明,另一個是愛因斯坦。

      但是王陽明他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他開口的這一天,王家一家人和平常一樣,一派和平氣象,王陽明的父親在溫習功課,準備科舉考試,他的母親在旁邊做針線活。而王陽明的爺爺鋪開筆墨紙硯,準備練練字,他隨手而寫,提筆就寫了一個“大學之道”,寫完在那兒沉吟半晌,念叨了半天“大學之道”,一直沒有下文。

      旁邊那個五年多來一句話都沒說過的小朋友不干了,以為爺爺忘記了后面的句子,突然朗聲說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豹q如滔滔江水,綿綿不絕。

      一家人都呆住了,這個孩子五年多不說話,一朝開口,不是叫父親母親,上來就是儒家經典《大學》。這還得了?王陽明的爺爺驚喜萬分,再問他一些其他的經典名著,結果王陽明都是張口就來。問他怎么會背的,他說爺爺平時帶他在身邊,爺爺天天在那里誦讀、背誦,他耳濡目染,早已默記在心。

      這里其實交代了非常重要的教育真諦:

      第一,陪伴教育很重要。第二,上行下效,潛移默化才是教育的最好方式。只要你喜歡讀書,你的孩子才會喜歡。你都不喜歡讀書,你怎么要求他喜歡讀書?這也是我們要向王陽明一家學習的地方。

      A级毛片久久久久久精品
        <progress id="33vd1"><meter id="33vd1"><meter id="33vd1"></meter></meter></progress>
        <th id="33vd1"></th>

        <noframes id="33vd1">

          <progress id="33vd1"><meter id="33vd1"></meter></progress>

          <th id="33vd1"><meter id="33vd1"><video id="33vd1"></video></meter></th>

          <noframes id="33v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