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課程介紹
- 2.討論管理會計問題的邏輯起點
- 3.管理會計的概念
- 4.管理會計的基本假設和基本原則
- 5.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關系
- 6.成本及其主要分類
- 7.成本按其性態分類
- 8.混合成本細分與相關范圍
- 9.成本性態分析的程序與方法
- 10.高低點法在成本性態分析中應用
- 11.成本性態分析實驗1
- 12.成本性態分析實驗2
- 13.成本性態分析實驗3
- 14.變動成本法的理論前提1
- 15.變動成本法的理論前提2
- 16.變動成本法與完全成本法的區別(上)
- 17.變動成本法與完全成本法的區別(下1)
- 18.變動成本法與完全成本法的區別(下2)
- 19.變動成本法與完全成本法的區別(下3)
- 20.兩種成本法分期利潤差額的變動規律
- 21.變動成本法案例
- 22.變動成本法實驗1
- 23.變動成本法實驗2
- 24.本量利分析概述
- 25.單一品種的保本分析
- 26.單一品種的保利分析
- 27.本量利分析圖
- 28.多品種本量利分析
- 29.本量利分析實驗1
- 30.本量利分析實驗2
- 31.本量利分析實驗3
- 32.預測分析概述
- 33.銷量預測平均法的優缺點及適用范圍
- 34.回歸分析法在銷量預測中的應用
- 35.目標利潤預測案例分析
- 36.利潤敏感性分析1
- 37.利潤敏感性分析2
- 38.經營杠桿系數在利潤預測中的應用1
- 39.經營杠桿系數在利潤預測中的應用2
- 40.決策分析概述
- 41.虧損產品決策1
- 42.虧損產品決策2
- 43.是否接受低價追加訂貨決策
- 44.有關產品是否深加工決策1
- 45.有關產品是否深加工決策2
- 46.新產品品種決策與轉產決策
- 47.零部件取得方式決策與工藝決策
- 48.定價決策的方法與策略1
- 49.定價決策的方法與策略2
- 50.定價決策的方法與策略3
- 51.長期投資決策概述
- 52.長期投資項目的相關概念1
- 53.長期投資項目的相關概念2
- 54.各類投資項目現金流量的估算1
- 55.各類投資項目現金流量的估算2
- 56.投資項目現金流量的確定1
- 57.投資項目現金流量的確定2
- 58.長期投資決策評價指標體系的構成
- 59.靜態投資回收期指標及其計算
- 60.動態投資回收期指標及其計算
- 61.凈現值指標及其計算
- 62.內部收益率指標及其計算
- 63.評價指標在財務可行性評價中的應用
- 64.多個互斥投資方案的比較決策
- 65.全面預算概述
- 66.經營預算的編制(上)
- 67.經營預算的編制(下)
- 68.專門決策預算與財務預算的編制
- 69.全面預算的編制方法(上)
- 70.全面預算的編制方法(下)
- 71.全面預算實驗
- 72.標準成本控制系統與標準成本的制定1
- 73.標準成本控制系統與標準成本的制定2
- 74.成本差異的內涵及混合差異的處理
- 75.成本差異的計算及分析1
- 76.成本差異的計算及分析2
- 77.成本差異的計算實例及案例分析
- 78.質量成本控制
- 79.存貨成本控制的內涵及定性控制
- 80.存貨的定量控制(上)
- 81.存貨的定量控制(下)
- 82.戰略成本控制(上)
- 83.戰略成本控制(下)
- 84.責任會計概述
- 85.責任中心
- 86.責任預算、責任報告與業績考核
- 87.內部轉移價格
- 88.作業成本法的產生
- 89.作業成本法的相關概念
- 90.作業成本法的實務應用
- 91.作業成本法與傳統成本核算的比較
課程簡介
《管理會計》是現代企業會計兩大領域之一,也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邊緣學科,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實務操作性,它將現代管理科學與會計學科有機結合起來。為強化企業內部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服務并運用一系列專門的方式方法,收集匯總,分析和報告各種經濟信息,借以進行預測和決策,制定計劃,對經營業務進行控制,并對業績進行評價,以保證企業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
教學內容及要求
第一章ﻩ管理會計概論
教學重點和難點:管理會計的概念,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區別與聯系。
建議使用的教學方法與手段:課堂講授、多媒體教學
教學學時:。
教學目標和要求:通過本章的教學,使學生重點掌握管理會計的定義、職能和內容,熟悉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主要區別和聯系;了解管理會計產主的背景及發展趨勢。
第一節 管理會計的定義
一、國內外外會計學界對管理會計定義的論述
(一)狹義管理會計階段
(二)廣義管理會計階段
(三)國內學者對管理會計定義的論述
(四)管理會計的定義
第二節 管理會計的形成與發展
一、以成本控制位基本特征的管理會計階段
(一)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
(二)經濟理論的發展
(三)管理會計的形成
二、以預測、決策為基本特征的管理會計階段
(一)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
(二)經濟理論的迅速發展
(三)管理會計的發展
三、以重視環境適應性為基本特征的戰略管理會計階段
(一)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
(二)經濟理論
(三)戰略管理會計的產生
第三節 管理會計的基本理論
一、管理會計的對象
(一)現金流動論
(二)價值差量論
(三)資金總運動論
(四)以實用價值管理為基礎的價值管理
二、管理會計的目標
(一)為管理和決策提供信息
(二)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
三、管理會計的職能
(一)計劃
(二)評價
(三)控制
(四)確保資源的有效利用
(五)報告
四、實現職能應完成的管理會計工作
(一)報告
(二)解釋
(三)資源管理
(四)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
(五)完善管理技術
(六)鑒定
(七)管理
五、管理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
(一)相關性
(二)準確性
(三)一貫性
(四)客觀性
(五)靈活性
(六)及時性
(七)簡明性
(八)成本效益性
第四節 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區別與聯系
一、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區別
(一)職能不同
(二)服務對象不同
(三)約束條件不同
(四)報告期間不同
(五)會計主體不同
(六)計算方法不同
(七)信息精確程度不同
(八)計量尺度不同
二、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聯系
(一)起源相同
(二)目標相同
(三)基本信息同源
(四)服務對象交叉
(五)某些概念相同
第二章ﻩ變動成本法
教學重點和難點:混合成本的分解;變動成本法與完全成本法的區別以及兩種成本法分期利潤差額的變動規律。
建議使用的教學方法與手段:課堂講授、多媒體教學、雙語教學
教學學時:(。, 含雙語2節)
教學目標和要求:通過本章的教學,使學生了解成本性態的涵義,成本的主要類型,成本性態分析的方法;掌握變動成本法的含義,尤其是變動成本法與完全成本法在成本和收益確定上的區別;掌握兩種成本計算方法的損益,計算變動規律和變動成本法的應用。
第一節 成本分類
一、成本按經濟用途分類
(一)制造成本
(二)非制造成本
二、成本按性態分類
(一)固定成本
(二)變動成本
(三)混合成本
三、成本按決策相關性分類
(一)無關成本
(二)相關成本
第二節 混合成本的分解
一、歷史成本法
(一)高低點法
(二)散布圖法
(三)回歸直線法
二、其他方法
(一)賬戶分析法
(二)工程分析法
第三節 變動成本法與完全成本法
一、完全成本法和變動成本法的特點
(一)完全成本法的特點
(二)變動成本法的特點
二、變動成本法與完全成本法的比較
(一)產品成本的構成內容不同
(二)存貨成本的構成內容不同
(三)各期損益不同
三、對變動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評價
(一)變動成本法的優缺點
(二)完全成本法的優缺點
(三)變動成本法的應用
第三章ﻩ本-量-利分析
教學重點和難點:本量利分析基本涵義,保本分析,盈利條件下的量本利分析。
建議使用的教學方法與手段:課堂講授、多媒體教學
教學學時:8
教學目標和要求:通過本章學習應主要掌握本量利分析的基本涵義、本量利分析的基本關系式;各種條件和情況下的保本保利分析以及本量利分析的有關輔助性指標。
第一節 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設
一、相關范圍假設
(一)期間假設
(二)業務量假設
二、模型線性假設
(一)固定成本不變假設
(二)變動成本與業務量呈完全線性關系假設
(三)銷售收入與銷售數量呈完全線性關系假設
(四)方式經濟原則
三、其他假設
(一)產銷平衡假設
(二)品種結構不變假設
第二節 本-量-利分析
一、盈虧臨界點分析
(一)盈虧臨界點的基本計算模型
(二)盈虧臨界圖
(三)相關因素變動對盈虧臨界點的影響
二、實現目標利潤分析
(一)實現稅前目標利潤的模型
(二)實現稅后目標利潤的模型
(三)相關因素變動對實現目標利潤的影響
三、本-量-利關系中的敏感性分析
(一)有關因素臨界值的確定
(二)有關因素變化對利潤變化的影響程度
第三節 本-量-利分析的擴展
一、不完全線性關系下的本-量-利分析
(一)生產能力利用率在30%以下的區間
(二)生產能力利用率在30%-50%的區間
(三)生產能力利用率在50%-90%的區間
(四)生產能力利用率在90%-100%的區間
(五)生產能力利用率在100%以上的區間
二、非線性關系下的本-量-利分析
(一)非線性回歸分析
(二)非線性關系下的本-量-利分析
三、不確定狀況下的本-量-利分析
(一)不確定狀況下的盈虧臨界點分析
(二)不確定狀況下的利潤預測
第四章ﻩ經營預測
教學重點和難點:預測分析的定量方法。
建議使用的教學方法與手段:課堂講授、多媒體教學
教學學時:。
教學目標和要求:通過本章學習應了解管理會計中預測分析的意義、一般方法及基本內容,掌握銷售預測、成本與資金需要量預測,特別是利潤預測的有關內容。
第一節 經營預測概述
一、經營預測的意義
(一)經營預測是企業進行經營決策的基礎和依據
(二)經營預測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
(三)經營預測是企業進行科學管理的基礎
六、推薦教材和教學參考書
1.推薦教材:《管理會計學》,孫茂竹編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年第7版;
2.教學參考書:《管理會計》,馮巧根編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年第2版。
3.教學信息化資源(建議)《管理會計》課程網站
七、考核方式
本課程是考試課,考核主要采用筆試方式進行?偝煽兎譃槠綍r成績和期末 成績兩項。平時成績根據學生的出勤、作業完成或課堂討論回答情況、期中考試 成績進行評定,占總成績的50%o期末考試成績(卷面成績)主要考查學生對基 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分析案例的邏輯能力,占總成績的50%。設置平時成績及格 線、期末考核成績及格線,兩個及格線均到達的學生通過課程考核。平時成績及 格、期末考核成績不及格者,總成績按期末成績記載為不及格。
考核說明:
1.課程的成績評定由期末考核成績、平時成績組成,期末考核成績占總成 績的50%,平時成績占50%o設置平時成績及格線、期末考核成績及格線,兩 個及格線均到達的學生通過課程考核。平時成績及格、期末考核成績不及格者, 總成績按期末成績記載為不及格。
2.課程考核方式為考試?己诵问讲捎霉P試、開卷、閉卷、撰寫大型作業 的方式進行。具體采用何種考核形式,由教研室和任課教師根據課程教學要求設 計的考核方案確定。
3.考試課程成績評定采用百分制記分。
考試題型指填空、判斷、選擇、簡答、計算等。每份試卷要求題型不少于四 種,各種題型的分值分布要合理。
命題必須根據教學大綱要求表達本門課程主要內容。試題要表達主要內容與 一般內容相結合,覆蓋面要寬。
命題要表達既考知識,又考能力,要求試卷中考查學生基本知識、基本理論、 基本技能的試題分值占60%左右,比擬靈活且有一定難度,重點考查學生綜合應 用能力的試題分值占40%左右。
命題時要表達各章節學時的比例與各章節考試分值的比例基本一致。
務流程重組》、《供應鏈管理》。
二、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了解和掌握本錢性態分析,本量利分析、短期經營決策、長期投資決策、全 面預算和責任會計的基本理論和知識,掌握進行本錢分析與控制、短期經營決策、 編制預算的方法。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進行生產決策、定價決策、本錢差異分析、編制預算的能力,鍛煉 其在管理案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素質目標
通過木課程的講授,培養學生養成老實、守信、吃苦耐勞的品德和善于動腦, 勤于思考,及時發現問題的學習習慣,樹立細心嚴謹、勇于創新、團隊合作、全 局管理的素質。
三、教學內容與基本要求第一章管理會計概述
1.教學內容第一節管理會計的形成和開展
(1)管理會計的開展歷程管理會計的應用領域
第二節 管理會計的對象、職能和任務管理會計的對象、任務
(1)管理會計的職能第三節 管理會計的內容和程序
(1)管理會計的程序管理會計的工作內容
2.重點與難點重點:管理會計的內容、管理會計的特點
難點:管理會計的內容、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比擬基本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主要使學生對管理會計有總體了解,并為以后各章的學習 奠定基礎。要求學生了解管理會計形成與開展的原因,掌握管理會計的定義、對 象、職能和管理會計的基本內容,熟悉管理會計的地位、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 區別和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