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認識你自己》作者是克里希那穆提,印度的著名哲學家,在西方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他主張真理純屬個人 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光來照亮自己。他一生的教誨皆在幫助人類從恐懼和無明中徹底解脫,體悟慈悲與 至樂的境界。我們總是活在別人口中的世界,活得既膚淺又空虛。你自己,這個身為人的你究竟是什么?沒有任何人或任何東西可以為你解答這個問題,因此你必須先認識自己。認識自己便是智慧的開端。
今天我們解讀的書是《重新認識你自己》。
怎樣才能獲得喜悅和無畏?怎樣才能獲得愛、發現美好呢?在今天解讀的這本書里,你將會找到答案。
本書的作者是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靈性導師之一。他一生都在世界各地發表演說,教誨和幫助世人。
他認為真理來自于個人的覺悟,他以充滿靈性的話語引領人們去抵達他所悟到的境界。
美國作家亨利米勒曾經這樣評價作者:“克里希那穆提是我知道的、唯一能完全摒棄自我的人,和他相識是人生最光榮的事!
在本書中,克里希那穆提引導我們從認識自己這個起點出發,學會時刻活在當下,并通過觀察達到物我兩忘的至高境界。
在書中他顛覆了我們對自我的認知,指引我們找到我們是誰。
而真正的答案,需要靠我們自己親自去揭開。
如這本書的書名《重新認識你自己》,作者提出的重中之重,就是認識自己。
擺脫權威思想對我們的阻礙
在作者看來,想要認識自己,要先擺脫權威思想對我們的阻礙。
這樣,我們才能獲得認識和探索自由,才能更好地認識自己。
這里所說的權威思想,又是什么呢?
它是非流動屬性的認知,被大眾認定而相信的思想,是對認知的一種陳舊限制。
但若是你認為,自己不需要突破啊。
我可以自由地,活在權威思想的局限中的話。
然而,作者指出,那是因為你的快樂還沒被中斷。
你還沒有看到局限,你還活在舒適圈內。
一旦境遇變糟了,你就會被動或主動地直面自己的局限,直面人生的痛苦。
既然權威思想是認識自己的阻礙,那什么可以幫助我們認識自己呢?
作者告訴我們,每個人自身才是認識自己的關鍵。
你不妨來想一想,你最關心的是什么?
是你的家庭、事業、還是金錢權力?
又或者是自由、享受、理想?
也許每個人的回答都不同,但無論你關心的對象是什么,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對它們的關注都是從你自身出發的。
比如你最關心的是權力,那你在乎的,也必然是自己能夠掌握的權力或與自己有關的權力。
如果你所希望的是幫助別人,那也是因為幫助別人能夠給你帶來某種滿足。
所以歸根結底,你所有關注點還是在你自己身上。
我們的思想、行動不僅是從自身出發,且自己的想法、行為、感覺等都是只有自身才能負責。
那么這樣看來,自身是認識自己的關鍵。
當你意識到了自身才是認識自己的關鍵,才能排除外界的干擾,不妨學著把心力都放在由內而外地探尋自身上。
當你憑借自己的心力,來探索自身或是世界時,你內心深處的潛能才會被激發,你才會獲得主動發現的自由、熱情活力和對一切事物的敏銳。
現代催眠之父,米爾頓艾瑞克森就為我們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他曾在17歲時得了脊髓灰質炎,也就是小兒麻痹癥,因此變成全身癱瘓。
為他診斷的三名醫生,都斷言他活不了很久。
大多數人若是得到這樣的診斷,必然會對自己的生命感到心灰意冷。
但是,艾瑞克森不相信醫生們對他的判斷,認為這是醫生給他的暗示,如果他相信了這個暗示,他就真的會死去。
為了活下去,他選擇了相信自己。
他不再相信外界的言論,不再向外尋求幫助的時候,他的活力和敏銳會被有所激,因為他需要不斷地向自己的潛意識去尋找答案。
潛意識也總會給他解答,比如在潛意識里,出現了他摘蘋果的畫面。
于是他就反復在腦海中,揣摩這個畫面,并在現實里完成。
摘蘋果這個動作會拉扯到他本身的肌肉,一段時間后,因為反復做這個動作,使得他慢慢修復了身體的機能。
在這樣的過程中,慢慢治愈了自己,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他的行動能力。
艾瑞克森的經歷像是個奇跡,但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內心,與他一樣,都蘊含著一份巨大的能量,而這能量只有自己才能去激活。
作者也在書中提到,除了你自身之外,沒有任何力量拯救你。
所以,深入你心靈最隱秘的一角去探索吧,你的自由、活力就會在那里被激發,你可以重新認識自己。
把自己置于人類這個整體中
當我們對自己有所認識后,就會發現我們腦海中的壞情緒對我們的困擾,實在是太大了。
作者提醒我們,不要僅僅把自己只局限于個人,還要把自己置于人類這個整體中。
因為,認識全人類這個整體,是認識自己的途徑;而人也能通過自己,來改變人類的境遇。
在歷史的演變中,是所有人的選擇和經歷,共同塑造了人類的歷史和現狀。
人是溫柔又殘暴的矛盾體,所以也形成了歷史中有戰爭也有和平的現象。
人的行為和意識,往往能夠在人類中找到根源。
比如祖先對鼠疫和死亡的恐懼,遺留在人類整體的記憶中,有時候我們難免也會對老鼠有著天然的恐懼。
所以,當你把自己放在人類的整體中,能夠更加深刻清晰地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想法的緣由。
當然,從另一個方面來講,你能從人類中看到自己,也能從自己看到人類。
從更宏大的角度來說,每個人自身的改變才能去推動全人類的改變。
作者認為任何有意義或影響深遠的行動,都必須從我們每一個人開始。
每一個人的一小步,能給國家帶來發展的一大步。
同樣地,只有我們每一個人的助力,才能改變人類的狀況。
就像現在空氣污染嚴重,很大程度上是人類活動導致的,比如在工業、交通上傳播的廢氣。
因此,要想重新獲得潔凈的空氣,需要靠每一個人的進步和改變。
從工業生產、生活方式上作出改變,才能匯聚成一股巨大的力量的,使得整個環境有所提高,邁向一個更完美的世界。
現在,我們已經對認識自己有了一番新的領悟。
學會享受當下的喜悅
但作者認為,這還不夠。
如果我們想要遠離人生的痛苦,就應當要學會享受當下的喜悅。
同時,不要眷戀它所帶來的快感。往往我們的痛苦就來自于對快感的追求。
在這里,我們先提及一下,喜悅和快感這兩個概念的含義。
喜悅是指當下的感覺,它是有益無害的自然產物,但你若是執著地想要擁有它,它就會轉為了快感。
而快感,包含著一個人的欲望和執念。當這些欲望和執念,在記憶中滋長,它必然帶來痛苦。
而人最好對喜悅的追求是能到此為止,不必奢求太多。
但人往往不愿就此罷手,大多數人都因為眷戀喜悅而追求快感,為了重復快感不計代價,到頭來也只會收獲痛苦。
那么要活在當下,除了要應對快感的迷惑,還要看清時間的騙局。
在當下行動起來,不再虛度人生。
這里的時間,不是指鐘表上的時針分針,而是心理的時間。
一個不成熟的人,多些接觸社會,經歷人生的起伏,自食其力地養活自己和承擔起家庭責任,他才能在生活的磨煉中,慢慢成熟起來。
只有切實地行動和解決問題,人才能有所改變,人生才會變得充實。
所以看清時間的真相吧,它的流逝不會帶來美好的改變,你必須在當下就行動起來。
那么人活在世上,遇到問題的時候,除了跟自己說“明天會更好”這樣的騙局之外。
有時,我們還會遇到危機,而危機往往會產生恐懼。
其實,克服恐懼是人類一直難以擺脫的課題,人們害怕失去工作、害怕失去親人、害怕疾病和死亡。
為了驅逐內心的恐懼,有的人投身宗教和信仰;有的人置之不理,選擇逃避。
但越是不去直面恐懼,恐懼越是追著你不放。
大多數形成恐懼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不愿意面對真相,一味地逃避恐懼,但這并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想要不被恐懼控制,就要學會專心應付當下的危機,而不逗留在對恐懼的念頭。
應對這種恐懼,能怎么辦呢?
那就是專心應付當下的危機。
在這種忘我的工作中,你的專注力只在完成工作上面。
這時候恐懼對你的殺傷力就會大大被削弱,這便是專心應對當下的危機時所產生的力量。
久而久之,你便能學會擺正自己的狀態,逃離內心的恐懼,還能做到與恐懼和平共處了。
物我兩忘的境界
那么,接下來,就讓我們來提升一個境界。
在作者的帶領下,進入物我兩忘的境界中,去發現事物的美,接納自己,和他人建立和諧關系。
在進入下面的講解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么叫“物我兩忘”的境界。
這里的“物”代表被觀察者,“我”代表觀察者。
被觀察者包括事物、自身和他人。而物我兩忘的境界,即代表觀察者和被觀察者合二為一時,達到的境界。
那么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首先,當被觀察者是事物的時候,在物我兩忘的境界中,挖掘領悟事物中的美。
據說古代有一位畫家,他在畫一棵樹之前,會在這棵樹下觀察很久,也許是幾天、幾個月甚至幾年。
直到畫家從內心深處,認識到它粗壯的根、伸展的枝葉,了解樹的這一股靜謐而沉穩的生命力。
甚至讓畫家都覺得,他自己都已經化作了一棵樹。在他感覺自己與這棵樹同在的時候,他才愿意開始作畫。
這時候,畫家是觀察者,樹是被觀察者,當兩者沒有了隔閡,畫家才能和樹合二為一,完全浸淫在樹的美麗中。
這位畫家達到了物我兩忘的境界,感受到了樹本質上的美妙。
所以說,你想體驗世間萬物的美,你也可以像這位畫家一樣,學會忘卻一切,認真地觀察、認識和感受。
如果你還想在這個境界之中遇見真理。
用作者的話來說,你要死于一切已知,才能從已知從解脫,才能進入更廣闊浩瀚的境界。
在這個更高層次的忘我境界中,是沒有時間、沒有自我的,無限探索追尋的心才是唯一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