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介紹了孔子是最守禮的一個人,他一輩子維護的就是禮,他一舉一動都不越禮的雷池一步。甚至在對自己后事的安排上,他也遵守禮的約束。但同時孔子又是一個性情中人,經歷人生的悲歡離合,他從不隱瞞自己的觀點。最后孔子七十三歲那年離開了人世。(百家講壇2008年第302期)
頭號教書匠
本期節目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講述孔子,有人問孔子為什么不參與政治,孔子說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把這樣一種道德風氣推廣到政治上去那就是參與政治。實際上孔子從來沒有離開過政治,他不做官了,他的學生去做官回來向他匯報工作?鬃恿骼说哪_步走遍天涯,收的學生三千多,他主張讀書做官。(百家講壇2008年第395期)
夫子何人
本期節目由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講述了儒家創始人孔子的出身、為人、治學及處世態度,由此使觀眾認識孔子是何許人。(百家講壇2008年第287期)
實話孔子之學而優則仕
本期節目中,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講解了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第一部)實話孔子之學而優則仕,從中評價孔子思想的偉大價值,并分析了培養一個優秀的領導的重要意義等。(百家講壇2008-10-12)
君子固窮
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向我們講解先秦時期孔子的君子做官之道,孔子周游各國宣傳自己思想的經過,以及孔子的政治思想。(百家講壇2008-10-1816:23:10)
誰是好學生
在孔子三千弟子中,孔子喜歡什么樣的學生。在孔門之中,孔子和學生除了師生關系之外,還會給人留下什么感覺。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為您講述系列節目《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第一部――實話孔子之誰是好學生。(百家講壇2008年第301期)
本期節目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為大家講述儒道兩家的主張的是非。解釋儒家認為“有為”和道家“無為”的原因,儒家的看法是,要拯救天下,就要“有為”,要去做事,道家的看法是,社會出問題的原因是瞎折騰,折騰出來的,要拯救天下,最好的做法就應該是“無為”,他否定了這種有史而來的爭辯,道家是無為而無求,儒家是有為而無求。(百家講壇。玻埃埃改辍〉冢常矗雌冢
老莊之別
儒家和道家之爭,在于儒家主張有為,而道家主張無為,一個“無”字劃清了儒道兩家的界限。在道家學派中,雖然老子和莊子都主張無為,但是老子和莊子并不是一個“道”。盡管后人并稱他們為“老莊學派”,但兩人還是有本質的區別。(百家講壇。玻埃埃改辍〉冢常矗称冢
道之謎
春秋戰國時代,社會動蕩、戰爭頻繁,人民痛苦。以匡扶天下為己任的儒家開出了仁義道德這個救世藥方,并為此奔走呼號;而道家卻不以為然,他們認為不管是統治者還是老百姓最好什么都不要做,也就是無為而治。道家不僅自己不做,他們針對儒家所提出的仁義道德,竟然提出了一個驚世駭俗的觀點,那就是要想天下太平,必須不要仁義道德。本期節目中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講述了道家痛恨儒家所提出的仁義道德的原因,并對道家所主張的道的本源進行了分析解讀。(百家講壇。玻埃埃改辍〉冢常常菲冢
無為之謎
老子和莊子雖然相距幾百年,但在哲學思想上卻有著延續和傳承,后世合稱“老莊哲學”!盁o為”作為道家哲學的核心思想之一,曾先后被老子和莊子在戰亂時期分別提出。本期節目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教授將講述何為“無為”,以及“無為”在道家思想中的內涵!。ò偌抑v壇。玻埃埃改辍〉冢常常镀冢
從楊朱到老莊
本期講述了先秦諸子由于對所處的社會現實不滿,提出各種各樣的主張,為當時的社會開出治療的藥方。儒墨兩家的主張都是“有為”。而道家提出的主張,卻是“無為”。先秦道家的早期代表人物楊朱的觀點遭到了老子和莊子的反對,面對當時天下無道的社會,老子和莊子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意見。(百家講壇。玻埃埃改辍〉冢常常捌冢
隱士哲學家
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講述《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的第三部《儒道之爭》之隱士哲學家。(百家講壇。玻埃埃改辍〉冢常玻蛊冢
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第五部前因后果(四)命運呼叫轉移
本期節目易中天教授介紹禮與樂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周人穩固的治國根基,并且對后世影響深遠。時至今日,禮文化的重要內容,例如“五服”制度仍然影響著中國人的文化心理。而樂文化則以其對人性的通達而塑造了中國人的審美取向。禮樂制度確實對周王朝的統一和穩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這個狀態隨著西周的結束而改變,中華大地進入了一段戰火連天、混亂不堪的春秋戰國時期。(百家講壇2009年第10期)
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第五部前因后果(五)士人的崛起
在前面的節目里,易中天先生講到,周取代了商以后,他們用禮樂來實施統治,這比濫殺無辜、草菅人命要好多了,算得上是既開明又文明的制度。所以易中天先生認為,思想上確立“以人為本”,政治上實行“以德治國”,制度上推行“禮樂教化”,這一系列的舉措實行,說明了以周公為代表的周人,已經是一個相當成熟的民族,這才創造出如此精巧高明的新制度和新文化。這也正是春秋戰國時期會出現諸子百家爭鳴的第一個原因心智的成熟。然而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天下大亂,硝煙四起。周人建立的社會制度一下子“禮壞樂崩”,這才出現了百家竟相爭鳴的局面。(百家講壇2009年第11期)
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第五部前因后果(二)以人為本
孔子生前要恢復周禮周制、要維護禮樂制度,但是執政者沒有一個人感興趣,因此孔子才到處碰壁。禮樂制度不但執政者不贊成,就連墨家、道家和法家也不要禮樂。所以,如果我們以對待禮樂制度和禮樂文化的態度為標準,先秦諸子就可以分為兩大陣營:儒家與非儒家。儒家維護禮樂,非儒家反對禮樂。只不過他們反對的原因不相同,提出的替代方案也不相同。那么這樣一來,儒墨之爭、儒道之爭、儒法之爭這三場爭論,可以歸結為同一個問題,即要不要禮樂制度。這就是先秦諸子爭論的總焦點。(百家講壇2009年第3期)
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第五部前因后果(一)事出有因
孔子是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的第一人。他是風氣之先,也是眾矢之的。也就是說因為有孔子,才有了百家爭鳴?鬃邮侵袊鴼v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一直影響到今天。但孔子生前是不得志的,周游列國四處碰壁。本期節目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為我們解讀孔子和孔子的思想。講述他生前四處碰壁的原因。介紹為什么大家都不接受他、都不贊成他、都不采納他的主張和主義。(百家講壇2008年第365期)
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第五部前因后果(六)魅力所在
本期節目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講述春秋戰國時期先秦諸子提出的各種學說進行分析,講述不同學說存在的道理和它其中存在的魅力,點評它們之間的不足之處。(百家講壇2009年第17期)
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第五部前因后果(三)新文化與新制度
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為您講述《新文化與新制度》。易中天教授認為,周人提出了以人為本和以德治國的理念,而這只是思想層面的內容,在現實中還需要具體的實施方案,這就是禮樂制度。禮樂制度對于中國古代社會至關重要,歷史學家在描述社會混亂時往往會使用“禮壞樂崩”這樣的詞匯,可見禮與樂關系著社會的穩定。五服制度不僅只是一種喪葬禮儀,更重要的,它是中國古代社會倫理等級的一把標尺,五服制度雖然由周人首創,但經后世儒家發揚光大,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之一。(百家講壇2009年第4期)
通過前面易中天教授的點評,我們從墨家那里學到了要平等、互利、博愛,從道家那里學到了要真實、自由和寬容。法家人物雖然刻薄寡恩,但是法家對維護社會秩序與保證執法公平,所提倡的切實可行的方法起到了明顯的效果。法家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公平、公正、公開,這個思想即使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墨、道、法三家的思想,雖然都有后世可以繼承的精華。但是,無可置疑,對中華傳統文化影響最深刻的還是儒家思想。(百家講壇2009年第22期)
墨子與楊朱
本期節目介紹墨子與楊朱的理論和命運。在孔子之后孟子之前,文化被墨子和楊朱的理論占領。墨子主張毫不利己,而楊朱主張毫不利人。雖然這兩個人的理論完全不同,但最后都同樣慘淡收場。(百家講壇2009年第19期)
正義與自強
作為先秦諸子百家爭鳴中最重要的一家,儒家學說和其余諸子的學說關注點不一樣。先秦諸子中,墨家關注社會,道家關注人生,法家關注國家,而儒家的關注點則落在文化上,儒家為中華文化提出了自己的核心價值觀,這就是仁愛、正義與自強。本期節目易中天先生為我們講述儒家的正義與自強。(百家講壇2009年第23期)
灰色的船票
《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前五部分別是《實話孔子》、《儒墨之爭》、《儒道之爭》、《儒法之爭》和《前因后果》。在這五部中,易中天先生為我們講了一個概念:“是什么”,也就是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究竟是怎么回事,然后又回答了一個問題:“為什么”,也就是在那個時代,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為什么會出現。從本集開始易中天先生將為我們講述這個系列的最后一部《繼往開來》。在《繼往開來》中,也有一個核心問題,那就是:“怎么辦”,面對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的思想,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應該怎么辦?本期節目就先秦諸子百家思想的繼承問題,批判地將諸如孔子等人的思想進行了分析。(百家講壇2009年第18期)
老子與莊子
在先秦諸子中,關于老子的線索,是最不清楚的,我們只知道大約在春秋晚期,有一個人,被大家叫做“老子”,也就是老先生。他很有智慧,就連孔子也曾向他請教。老子的思想深深地影響著中國人。同時道家學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莊子,也對后世產生了很大影響。莊子大約生于公元前369年,卒于公元前286年,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百家講壇2009年第20期)
再說法家
本期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講述老子學說的繼承人莊子和韓非之間的主張區別,莊子認為人性天真純真的,追求的是絕對的自由,而韓非認為人性本惡,是追求絕對的專政。通過實例來剖析莊子和韓非兩人的觀點,更深刻的理解道家和法家兩種不同的政見主張。(百家講壇2009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