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道家、佛家是我國文化史上三種重要的思想資源與思想傳統。中國人文精神,尤其表現在人生智慧上。儒家孔子、孟子、荀子的人生智慧是德性的智慧,禮樂教化的智慧,通過修身實踐的功夫,盡心知性而知天。道家老子、莊子的人生智慧是空靈的智慧,逍遙的智慧,超越物欲,超越自我,強調得其自在,歌頌生命自我的超拔飛越,肯定物我之間的同體融和。佛教的人生智慧是解脫的智慧,無執的智慧,啟迪人們空掉外在的追逐,消解心靈上的偏執,破開自己的囚籠,直悟生命的本真。儒釋道三教的哲學,充滿了普遍和諧、園融無礙的智慧,在今天仍有其價值與意義! ∫弧∪寮业娜宋年P懷與價值信念
孔子揭示了中華文化的價值理想,肯定人的文化創造,尊重歷史上積累的文化成果。這首先表現在他對周禮的維護。周文源于宗教并取而代之。周代禮樂教化是中華先民長期偉大創造的結晶。禮使社會秩序化,樂使社會和諧化。禮讓為國,安定社會,消弭爭奪戰亂,節制驕奢淫逸,是使人民得以安居樂業的前提!坝凶釉唬憾Y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知,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保ā墩撜Z·學而》)以一定的規矩制度來節制人們的行為,調和各種沖突,協調人際關系,使人事處理恰到好處,這是禮樂制度的正面價值。試問,在二千五百至三千年前,人類的哪一個文明有如此輝煌的制度文化建設?一個穩定和諧的人間秩序總是要一定的禮儀規范來調節的,包括需要有一定的等級秩序、禮文儀節,這是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的事情。
《中庸》中記載孔子答哀公問政的一段話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边@就是說,“仁”是人的類本質,是以親愛親人為起點的道德感!傲x”是合宜、恰當,尊重賢人是社會之義的重要內容!坝H親之殺”是說“親親”有親疏近遠等級上的差別,“尊賢之等”是說“尊賢”在德才祿位上也有尊卑高下的等級!岸Y”就是以上“仁”(親親之殺)和“義”(尊賢之等)的具體化、形式化。
孔子重禮、執禮,主張仁禮并重、文質并茂,但主要是想透過禮的形式復興其所內蘊的文化價值理想?鬃邮前阎芪淖鳛槲覀兠褡迳詈竦奈幕瘋鹘y和人生與文化的根源、理想來信從、堅守、承擔、自任的。禮樂教化的人文精神是人與人、族與族、文與文相接相處的精神,或“以人文化成天下”的精神,“天下一家”的精神!岸Y之用,和為貴”是協和萬邦、民族共存、文化交流融合并形成統一的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基礎?鬃訉ΧY樂的繼承、傳授大有益于他身后幾千年世道人心的維系和民族的大融合、文化的大融合。
孔子人文觀的核心是“仁”?鬃又亍岸Y”,是對春秋時期乃至春秋以前的文化成就的繼承?鬃淤潛P子夏由“繪事后素”而悟及“禮后”( 禮的形式之背后的人的真性)。沒有仁的禮樂,只是形式軀殼,虛偽的儀節, 這正是孔子要批評的?鬃诱f:“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瘑栔,子曰:‘知人!保ā墩撜Z·顏淵》)“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保ā墩撜Z·述而》) 這里指出了禮樂形式背后的是生命的感通和人的內在的道德自覺!叭省钡膬群ㄎ镂抑g、人人之間的情感相通、痛癢相關,即社會普遍的同情心和正義感;孝悌是“仁”的基礎,“仁”是把孝敬父母、敬愛兄長之心,把父母子女兄弟之親情往外一層層推擴,推己及人;“仁”不僅是社會的道德標準,更是作為道德主體的人的道德理性、道德命令、道德是非判斷、道德情感、道德實踐和道德行為?鬃釉谶@里突出了道德的主體性、自律性原則(“為仁由己”與“克己”)、道德的普遍性原則(“愛人”、 “復禮”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道德的實踐性原則(“為之難,言之得無 乎?”)道德是真正顯示人之自我主宰的行為,道德是自己對自己下命令,是“由己”,而不是“由人”,即不是聽任他律的制約或他力的驅使?鬃邮鞘澜缟献钤缯J識道德主體性和道德自由的文化偉人之一。
孔子仁道是人文主義的價值理想?鬃诱f:“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保ā墩撜Z·雍也》)什么是“仁”呢? 仁就是自己要站得住,同時也使別人站得;自己通達,也要使別人通達。人們都可以從當下的生活中一點一滴地去做,這是實踐仁道的方法!白迂晢栐唬骸幸谎远梢越K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保ā 墩撜Z·衛靈公》)君子終身奉行的“恕道”是:自己所不想要的東西,決不強加給別人。例如我們不希望別人羞辱自己,那我們決不要羞辱別人。尊重別人,是別人尊重自己的前提。這里強調的是一種寬容精神,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什么是孔子的一以貫之之道?曾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保ā墩撜Z·里仁》) “忠”就是盡己之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恕”就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綜合起來就叫忠恕之道或 矩之道。實際上,“忠”中有“恕”,“恕”中有“忠”,“盡己”與“推己”很難分割開來。這就是人與人之關系方面的仁道。推而廣之,這也是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文化與文化、宗教與宗教的相互關系的準則,乃至是人類與動植物、人類與自然之普遍和諧之道。
仁道的價值理想,尤其體現在人在道義與利欲發生沖突的時候?鬃硬毁H低人們的物質利益要求和食色欲望的滿足,只是要求取之有道,節之以禮!熬佑饔诹x,小人喻于利!薄案慌c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保ㄍ希┌l大財,做大官,這是人人所盼望的;然而不用正當的手段去得到它,君子也不接受。君子沒有吃完一餐飯的時間離開過仁德,就是在倉卒匆忙、顛沛流離的時候,都與仁德同在。人生存的價值就在于他能超越自然生命的欲求!熬邮碂o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為學也已!保ā墩撜Z·學而》)“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 《論語·衛靈公》)?鬃犹岢龅牡懒x原則、仁愛忠恕原則、仁、義、禮、智、 信等價值理想,是中國人安身立命、中國文化可大可久的依據。這些價值理想通過他自己踐仁的生命與生活顯示了出來,成為千百年來中國士人知識分子的人格典型。他終身所憂的是:“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 《論語·述而》)。他的快樂,是精神的愉悅。他贊揚顏淵,窮居陋巷,簞食瓢飲, “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帮埵枋筹嬎,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保ā墩撜Z·述而》)
孟子提倡弘大剛毅、堅定不移的氣節和情操,崇尚死而后已、無所畏懼的任道精神。在生死與道德發生沖突時,“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保ā睹献印じ孀由稀罚┻@種沖突,實質上是人的自然生命與人的德性尊嚴之間的沖突。孟子所倡導的道德選擇表現了超乎自然生命之上的善的價值之極致,表現了人為人格尊嚴而犧牲的殉道精神。孟子筆下“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的“大丈夫”的行為標準是:“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這種任道精神和崇高人格曾激勵了我國歷史上無數的志士仁人。
在利益和仁義發生沖突時,孟子主張把“仁義”放在首位,提倡先義后利。孟子提倡獨善其身與兼濟天下的統一。他主張做官要“求之有道”!肮胖宋磭L不欲仕也,又惡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與鉆穴隙之類也!保ā 睹献印る墓隆罚拔嵛绰勍骷憾苏咭,況辱己以正天下者乎?圣人之行不同也,或遠,或近,或去,或不去;歸潔其身而已矣!保ā睹献印とf章上》)在自己遭受侮辱時,怎么能匡正別人、匡正天下呢?圣人的行為,各有不同,有的疏遠當時的君主, 有的靠攏當時的君主,有的離開朝廷,有的身居巍闕,歸根到底,都得使自己廉潔正直,不沾染污泥!暗弥,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保ā睹献印けM心上》)這都是說,人不論處在什么樣的境遇、場合中,選擇道德還是非道德,如何選擇人生道路,怎樣保持獨立的人格和氣節,終究是自我作主的事。這就是孟子“仁義內在”的要旨。
周公、孔孟的人文理想不是寡頭的人文主義,其背后有深刻的終極理據,有對“天”、“上帝”、“天道”、“天命”的敬畏和信仰!疤臁标P涉到人的類本質和類特性,首先是宗教性和道德性。人不能沒有超越的形而上的關懷?鬃訉ι瞎抛诮痰母脑,正是把超越與內在結合起來,建構了道德的宗教觀。如果說“命”只是外在的命運的話,那么“天命”常常關系到內在。一個能夠駕馭生活、駕馭世間外在力量并全面發展人的內在本性的人,一個積累了一定的生命體驗( 例如五十歲左右)的人,才能逐漸體悟到天所稟賦給人的性分,直接面對每個人的命運或局限,并對天道、天命和道德人格典范有所敬畏,而又積極地去追求生命的意義和死亡的意義,勇于承擔自己應承擔的一切,包括救民于水火,博施濟眾,修己安人,殺身成仁。
總之,孔孟之道在今天仍然可以作為我們安身立命的精神依據,仍然沒有失去它的意義和價值?酌现澜涍^洗汰和轉化,在即將到來的21世紀,必將發揮更大的作用。值得我們警醒的是,今天、明天、后天的建設者,也是為人父母者,離開我們的道德資源越來越遠。我們人文學者應當做一些工作,把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傳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