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狀是指患者主觀感到不適或痛苦的異樣的感覺(如發熱、咳嗽等生理功能變化)或者病理形態的改變(如皮疹、腫塊等)。
體征是醫師利用自己的感官(視、聽、觸等)或借助于簡單的工具(如聽診器、叩診錘、血壓計等)對患者進行體格檢查,發現疾病所引起的機體解剖結構或生理功能上的客觀變化(或有時可由其他人客觀發現)。
這些改變有很多種形式,有些只有主觀才能感受到,如疼痛、暈眩等;有些既有主觀感受,也可以通過客觀檢查發現,如粘膜出血、黃疸、肝脾大等;還有些生命現象出現了質量變化(不足或者過度),如肥胖、消瘦、多尿等,需要通過客觀評定才能確定。
發熱很重要,注意發熱的伴隨癥狀
正常體溫:口測法:36.3~37.2℃、肛測法:36.5~37.7℃、腋測法:36~37℃
發熱的病因:
感染性發熱:
非感染性發熱:①無菌性壞死物質的吸收:組織細胞壞死、組織蛋白分解及組織壞死產物的吸收,常見于:機械、物理或者化學性損害、因血管帥三或者血栓形成而引起的心肌、肺、脾等內臟梗死或者肢體壞死、組織壞死與細胞破壞或癌、白血病、溶血反應等②抗原-抗體反應:風濕熱、結締組織病等③內分泌與代謝反應:如甲狀腺功能亢進、重度脫水等④皮膚散熱減少:廣泛性皮炎、魚鱗蘚等⑤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失常:物理原因:中暑化學性:重度安眠藥中毒 機械性:腦出血、腦震蕩、顱骨骨折等⑥自主神經紊亂:原發性低熱:由于自主神經紊亂導致的體溫調節障礙或體質異常,低熱可維持數月甚至數年之久感染后低熱:由于病毒、細菌、原蟲等感染致發熱后低熱不退而原有感染已愈 夏季低熱: 生理性低熱:
致熱源性發熱:
非致熱源性發熱:①體溫調節中樞直接受損②引起產熱過多的疾病,如劇烈運動或癲癇持續狀態是由于肌肉強直收縮產熱所致③引起散熱減少的疾病,如廣泛性皮膚病、阿托品中毒、心力衰竭伴隨皮膚水腫等
熱型:①稽留熱:體溫維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達數天或者數周,常見于大葉型肺炎、斑疹傷寒等②弛張熱:體溫常在39℃以上,24小時內波動超過2℃。常見于敗血癥、風濕熱、重癥肺結核以及化膿性炎癥、感染性心內膜炎等③間歇熱:體溫驟升到達高峰之后持續數小時,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無熱期可持續一周或者數天,高熱期和無熱期反復交替出現,見于瘧疾、急性腎盂腎炎、膽道感染等。一日內發熱呈兩次升降者為雙峰熱,見于革蘭陰性桿菌敗血癥④波狀熱:體溫逐漸上升達39℃或以上,數天后又下降到正常水平,常見于布氏桿菌病、結締組織病、腫瘤等⑤回歸熱:體溫急驟上升至39℃及以上,持續數天之后又驟然下降至正常水平?梢娪诨貧w熱、霍奇金病,周期熱等
伴隨癥狀:
寒戰:常見于大葉型肺炎、敗血癥、急性膽囊炎、急性腎盂腎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瘧疾、藥物熱、急性溶血或者輸血反應等
結膜充血:常見于麻疹、流行性出血熱、斑疹傷寒
單純胞疹口唇:單純皰疹多出現在急性發熱性疾病,常見于大葉型肺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間日瘧、流行性感冒等
淋巴結腫大:常見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風疹、淋巴結結核、局部化膿性感染、絲蟲病、白血病、淋巴瘤等
肝脾大:常見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病毒性肝炎、肝及膽道感染、瘧疾、白血病、淋巴瘤及黑熱病等
出血發熱伴皮膚粘膜出血:可見于重癥感染及某些急性傳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熱、病毒性肝炎、斑疹傷寒、敗血癥等
關節腫痛:見于風濕熱、結締組織病、痛風等
皮疹:常見于麻疹、猩紅熱、風疹、水痘、斑疹傷寒、風濕熱、藥物熱等
昏迷:先發熱后昏迷常見于流行性乙型腦炎、斑疹傷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先昏迷后發熱常見于腦出血、巴比妥類中毒等
水腫,什么叫水腫,水腫最常見的心肝腎,區別,怎樣鑒別
水腫是組織間隙過量積液的病理現象在臨床上的一種客觀表現。
產生的原因:①細胞外液容量增多,過多的液體分布在組織間隙或者體腔成為水腫或積液②血管內外液體交換失去平衡,致使組織間液生成多于回流而形成水腫,通常情況下血管內和血管外液體維持著動態平衡,這種平衡的維持有賴于Starling力,即血管內、外的靜水壓和膠體滲透壓。(當某些因素使得液體從毛細血管內流出量大于流入量時即導致水腫,如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腎衰、腎衰竭、大量輸液超過了腎臟排泄能力時,血管內也容量增加,或血栓形成、血栓性靜脈炎使得局部靜脈回流受阻,靜脈壓升高引起水腫;各種原因引起的低白蛋白血癥,使血漿膠體滲透壓降低,是導致水腫的另一重要原因,如營養不良、肝臟疾病、大量白蛋白、嚴重腹瀉或高分解代謝狀態)
腎源性水腫
肝源性水腫
心源性水腫
開始部位
從眼瞼、顏面開始延及全身
腹腔首先出現積水,大量腹水的形成增加腹內壓進一步阻礙下肢靜脈而引起下肢水腫,水腫首先出現于踝部,逐漸向上蔓延,但頭面部和上肢常無水腫
從足部開始,向上延及全身
發展快慢
迅速
緩慢
伴隨癥狀
尿檢異常、高血壓、腎功能異常,
脾大、腹壁靜脈怒張和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等門靜脈高壓的表現以及黃疸、肝掌、蜘蛛痣和肝功能指標異常
心臟增大、心臟雜音、肝大靜脈壓升高包括體循環淤血的其他表現,如頸靜脈怒張、肝大、靜脈壓升高、嚴重時會出現胸水、腹水等
常見疾病
見于各類腎炎和腎病
見于失代償期肝硬化
主要是右心衰竭的表現
肥胖,判斷中國的標準,男性女性是有差別的
1.測量總體脂含量 正常人體脂含量因年齡、性別而不同,新生兒體脂約為體重的10%,成年男性體脂約為體重的10%一15%,成年女性體脂約為體重的15%。。玻埃。如果男性體脂比例超過25%,成年女性體脂比例超過30%,則應視為肥胖。
2.按身高體重計算 在測量體重時要排除時間、衣物、進食、排便的影響。按體脂積聚的程度,床上通常把體重過高分為超重和肥胖兩個水平。通常超過正常標準10%為超重,超過正常標準20%為肥胖。
3.體重指數(body。恚幔螅螅椋睿洌澹,。拢停桑 ∈呛饬繕藴鼠w重的常用指標,BMI=體重(kg)/身高(m)2 。
中國肥胖工作組建議BMI。玻春停玻笧槌丶胺逝值脑\斷分割點。正常BMI。保福狄弧。玻常;超重BMI24-27.9;肥胖BMI>28。玻埃埃茨,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關于代謝綜合征的建議中提出肥胖的標準為BMI。荆玻担。值得注意的是年齡和性別對體重的影響必須考慮。男性脂肪多集中于軀干,特別是腹部,易形成腹型肥胖,而女性脂肪多集中于臀部和大腿。因為兒童處在生長發育的不斷變化中,各項指標并不穩定,BMI是隨年齡變化的。至于兒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診斷一般按背景人群的BMI的年齡分布曲線,年齡的BMI。福蛋俜治稽c或以上及95百分位點或以上定為超重或肥胖。
貧血,缺鐵性貧血等,各個種類需要了解
貧血是指循環中紅細胞數量的減少或血紅蛋白濃度(Hb)的下降。
貧血的臨床表現:①貧血的程度②貧血的速度③機體對缺氧的代償能力和適應能力④患者的體力活動情況
1、一般情況皮膚黏膜蒼白是貧血最常見和最顯著的客觀體征,疲倦、乏力、頭暈耳鳴、記憶力衰退和思想不集中等都是貧血早期和常見的癥狀,貧血嚴重時可有低熱、皮膚干枯和毛發缺少光澤,可出現下肢浮腫。
2、心血管系統輕度貧血時,常見活動后心悸、氣短,中度貧血患者常表現為竇性心動過速,心輸出量增多。嚴重貧血患者會出現心絞痛和心力衰竭,檢查?砂l現心動過速、心搏強有力、脈壓大,部分患者心臟擴大、心尖部或心底部可聽到柔和的收縮期吹風樣雜音。
3、消化系統常見食欲缺乏、惡心、嘔吐、腹脹甚至腹痛
4、泌尿生殖系統早期腎臟濃縮功能減退,表現為多尿、尿比重降低,貧血嚴重時可出現蛋白尿。
缺鐵性貧血:患者頭發失去光澤、變脆,同時有反甲、舌炎、吞咽困難和異嗜癖,營養不良引起的疾病,可合并其他營養不良的表現,如消瘦、皮膚彈性差等;消化道疾病引起的貧血可合并消化道癥狀。
維生素B12及葉酸缺乏:引起的貧血患者可有消化道癥狀如食欲減退、腹脹、腹瀉及舌炎,以舌炎最為突出,表現為舌乳頭畏縮,表面平滑,呈現“牛肉樣”舌;維生素B12缺乏可伴有脊髓側索及后索聯合變性,表現為末梢神經炎,行走困難,觸覺、位置覺及震顫感覺減退或者消失。葉酸缺乏還可合并有情感改變。
再生障礙性貧血:常伴隨出血傾向和感染,出血部位廣泛,除了常見皮膚出血點和瘀斑以外,還有深部出血,如便血、血尿和顱內出血等,合并感染時可出現發熱。
溶血性貧血:皮膚黏膜黃疸是溶血的重要表現之一,急性溶血如異型輸血時可伴嚴重的腰背及四肢酸痛、頭痛、嘔吐、寒戰和高熱,甚至出現周圍循環衰竭或急性腎衰竭,隨后出現血紅蛋白尿和黃疸。
血液系統腫瘤性疾病引起的貧血:淋巴瘤、急性白血病、惡性組織細胞增多癥等引起的貧血常合并的明顯的全身或者局部淋巴結腫大、肝脾大和膽色素性膽結石等。
咳嗽,是很多病都有的,咳嗽不僅僅是呼吸科的疾病,有哪些病會導致咳嗽(多選題)
咳嗽是人體的一種防御性反射動作,通過咳嗽可以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一些氣道異物。
病因與發生機制:
① 呼吸道疾。簭谋茄什康叫≈夤苷麄呼吸道黏膜受刺激時,均可引起咳嗽,刺激效應以喉部杓狀間腔和器官分叉處最敏感
② 胸膜疾。盒啬ぱ、胸膜間皮瘤或胸膜受到刺激等均可引起咳嗽。
③ 心血管疾。寒敹獍戟M窄或者左心心衰引起肺動脈高壓、肺淤血、肺水腫,或因右心及體循環血栓脫落,或羊水、氣栓等引起肺栓塞時,肺泡與支氣管內漏出物或滲出物刺激肺泡壁及支氣管粘膜而導致咳嗽。
④ 胃食管反流。ǎ牵牛遥模河捎诳狗戳鳈C制減弱,反流物的刺激和損傷所致。
⑤ 中樞神經因素:從大腦皮質發出沖動傳至延髓咳嗽中樞,人可以隨意引發咳嗽或一直咳嗽反射,腦炎、腦膜炎也可導致咳嗽。
來自呼吸系統及呼吸系統以外的器官(如腦、耳、內臟)的刺激經迷走神經、舌咽神經和三叉神經與皮膚的感覺神經纖維傳人,經喉下神經、月扁神經與脊神經分別傳到咽肌、聲門、隔與其他呼吸肌,引起咳嗽動作。
咯血和嘔血的區別
咯血是指氣管、支氣管或肺組織出血,血液隨咳嗽從口腔排出或痰中帶血。嘔血是指上消化道出血經口腔排出。
鑒別點
咯血
嘔血
病因
肺結核、支氣管擴張癥、肺癌、肺炎、肺血管病、肺膿腫和心臟病
消化性潰瘍、肝硬化、急性胃黏膜病變、胃癌、膽道病變
出血前癥狀
喉部癢感、胸悶、咳嗽等
上腹部不適、惡心、嘔吐等
出血方式
咯出
嘔出
出血的顏色
鮮紅
暗紅、棕色,有時為咖啡色
血中混有物
痰液、泡沫
食物殘渣
酸堿反應
堿性
酸性
黑便
無(吞咽較多血液時會有)
有,可為柏油樣,嘔血停止后仍持續數天
出血后痰的性狀
血痰持續數天
一般無痰
發紺,絕大多數,心肺功能不好,當然也有少數的情況,亞硝酸鹽中毒,怎樣治療:維C和亞甲基藍
發紺是指血液中還原性血紅蛋白增多(>50g/L),使皮膚、粘膜呈現青紫色的現象。發紺也可能因硫化血紅蛋白、高鐵血紅蛋白、碳化血紅蛋白升高所致。發紺可以是全身性的,也可以局限于外周部位,多發生于皮膚較薄、色素較少和毛細血管豐富的部位,如舌、口、唇、鼻尖、耳垂、頰部及甲床等處較為明顯。
病因和發病機制:
1、血液中還原血紅蛋白增多主要是因為心肺疾病所致:
①呼吸系統疾。阂娪跉獾雷枞、肺實質與肺間質疾病,如肺炎、COPD、肺心病、彌漫性肺間質纖維化、肺淤血、肺水腫、ARDS、SARS和肺血管疾。ㄈ绶嗡ㄈ、原發性肺動脈高壓、肺靜脈瘺)等,由于通氣和換氣障礙,肺氧和功能不足,導致體循環血中還原血紅蛋白含量增多
②心血管疾病,見于心力衰竭和發紺型先天性心臟病,如法洛四聯癥、艾森曼格綜合征等,前者主要是由于肺內氣體交換障礙,后者主要是由于心與大血管之間存在異常通道,部分靜脈未通過肺進行氧合,即經異常通道進入體循環動脈血中,如分流量超過左心搏出量的1/3,即引起發紺。
③周圍血管障礙疾。海辆植快o脈病變:如血栓性靜脈炎、下肢靜脈曲張等B動脈供血不足,見于休克、血栓閉塞型脈管炎、閉塞性周圍動脈粥樣硬化等。眯菘擞捎谘h血容量不足、心搏量減少與周圍血管痙攣收縮,血流緩慢,周圍組織灌流不足、缺氧導致發紺。睦淠匮Y。耪嫘约t細胞增多癥由于紅細胞過多,血液黏稠,導致血流緩慢,周圍組織攝氧過多,還原血紅蛋白的含量增到引起發紺
④吸入氣中氧分壓低:在高海拔(>3500米)氣壓較低的地區,由于大氣中氧分壓較低,導致肺泡內氧分壓降低,動脈血氧飽和度下降組織缺氧,即使原來沒有心肺疾病,也可以引起發紺,重者引起高原心臟病。
2、血液中存在異常血紅蛋白衍化物
① 高鐵血紅蛋白血癥:藥物或化學物質中都導致的高鐵血紅蛋白癥,如亞硝酸鹽、氯酸鹽、磺胺類、非那西丁、硝基苯、苯胺中度等,當血中高鐵血紅蛋白含量達30g/L時,即可出現發紺,由于大量進食含有亞硝酸鹽的變質蔬菜,而引起的中毒性高鐵血紅蛋白癥,也可出現發紺,稱“腸源性青紫癥”
② 硫化血紅蛋白血癥:患者便秘或者服用硫化物之后,在腸內形成硫化氫作用于血紅蛋白形成硫化血紅蛋白。當血中含量達到5g/L時,即可出現發紺。
暈厥,伴隨癥狀,可能是什么病
暈厥(syncope)是指一過性廣泛大腦灌注不足或缺氧而發生短暫性意識喪失狀態。發作時因肌力消失而倒地,突然發生,自主恢復,恢復后一般不留后遺癥狀。伴隨癥狀:
明顯的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多見于反射性暈厥或低血糖暈厥
發紺、呼吸困難、心悸:見于急性左心衰竭
心率改變:見于心源性暈厥
抽搐:見于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心源性暈厥
惡心、嘔吐:提示血管迷走性暈厥
發熱、水腫和杵狀指:見于心肺疾病
呼吸深快、手足發麻和抽搐:見于換氣過度綜合癥
面頰痛:提示舌咽和三叉神經痛
惡心嘔吐:也可以是非消化科的疾病,青光眼等
1.反射性嘔吐
。ǎ保┭什渴艿酱碳ぃ喝缥鼰、劇烈咳嗽、鼻咽喉部炎癥或溢膿等。
。ǎ玻┪甘改c疾。喝缡澄锘蚓凭卸、急慢性胃腸炎、消化性潰瘍、急性胃擴張或幽門梗阻、十二指腸雍滯等。
。ǎ常┠c道疾。喝缂毙躁@尾炎、各型腸梗阻、急性出血壞死性腸炎、腹型過敏性紫癱等。
。ǎ矗└文懸燃膊。喝缂毙愿窝、肝硬化、肝淤血、急慢性膽囊炎或胰腺炎等。
。ǎ担└鼓ぜ澳c系膜疾。喝缂毙愿鼓ぱ。
。ǎ叮┤硇约膊。喝缒I輸尿管結石、急性腎盂腎炎、急性盆腔炎、異位妊娠破裂等。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內耳迷路病變、青光眼、屈光不正等亦可出現惡心嘔吐。
2.中樞性嘔吐
。ǎ保╋B內感染或顱腦損傷:如各種腦炎、腦膜炎、腦挫裂傷或顱內血腫。
。ǎ玻┠X血管疾。喝缒X出血、腦栓塞、腦血栓形成、高血壓腦病及偏頭痛等。
(3)癲癰:特別是持續狀態。
(4)內耳前庭功能障礙:如迷路炎、暈動病等。
(5)全身疾。喝缒蚨景Y、肝昏迷、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或低血糖引起腦水腫、顱內壓升高等而致嘔吐。
(6)藥物與中毒:某些藥物(如抗生素、抗癌藥、洋地黃、嗎啡等)可因興奮嘔吐中樞而致嘔吐;重金屬、一氧化碳、有機磷農藥等中毒也可致嘔吐。
3.神經性嘔吐如功能性嘔吐、神經性厭食等。
吞咽困難:哪些疾病
機械性
動力性
腔內因素:食團過大或食管異物
口腔期:運動障礙無力、咀嚼疼痛、干燥綜合癥導致的唾液缺乏等
管腔狹窄:咽炎、扁桃體炎、良性腫瘤如平滑肌瘤、脂肪瘤、血管瘤、惡性腫瘤、食管蹼等
咽期:咽肌收縮無力、配置進行的你
外壓性狹窄:咽后壁腫塊或者濃重、甲狀腺極度腫大、縱隔占位病變
食管期:原發性食管平滑肌、胃食管反流、發育全身疾病、硬皮病糖尿病等
I.機械性咽下困難
。ǎ保┣粌纫蛩兀菏硤F過大或食管異物。
。ǎ玻┕芮华M窄
。保┭装Y、咽炎、扁桃體炎、口咽部損傷及食管炎。
。玻┦彻芰夹元M窄:良勝腫瘤如平滑肌瘤、脂肪瘤、血管瘤、息肉;食管炎癥如反流性食管炎、放射性食管炎、腐蝕性食管炎、結核、真菌性感染等。
。常⿶盒阅[瘤:食管、賁門癌、肉瘤、淋巴瘤等。
。矗┦彻荃耄喝辫F性咽下困難(Plummer-Vinson綜合征)。
。担つきh:食管下端黏膜環(Schatzki。颍椋睿纾
。ǎ常┩鈮盒元M窄
。保┭屎蟊谀[塊或膿腫。
。玻┘谞钕贅O度腫大。
3)縱隔占位病變:如縱隔腫瘤、膿腫、左房長大、主動脈瘤等。
(4)食管裂孔疝。
2.動力性咽下困難
。ǎ保┩萄蕟永щy:吞咽、口咽肌麻痹,口腔咽部炎癥、膿腫;唾液缺乏,如干燥綜合征。
。ǎ玻┭、食管橫紋肌功能障礙:運動神經元疾病、重癥肌無力、肉毒素中毒、有機磷中毒、多發性
肌炎、皮肌炎、甲狀腺毒性肌病等。
(3)食管平滑肌功能障礙:進行性系統性硬化、糖尿病或酒精中毒性肌病、食管痙攣、賁門失弛緩(achalasia)等。
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是一組以慢性上腹疼痛或者不適為主的、包括餐后飽脹、早飽、上腹灼熱,腹脹、惡心、嘔吐等上消化道癥候群。
嘔血、便血
嘔血是上消化道出血的表現之一,血液經口嘔出。
血液和黑便是消化道出血的常見癥狀,血液從肛門排出,顏色鮮紅或暗紅稱為便血,黃色者稱為黑便,其糞便顏色的差別多于消化道出血部位有關。上、中消化道出血、量不多時,血紅蛋白與胃酸作用形成酸化正鐵血紅蛋白、與腸道內硫化物結合形成硫化亞鐵,待從肛門排出時,糞便多呈黑色。因此黑便多提示上、中消化道少至重量出血;但下消化道少至中量出血、糞便在腸道滯留較久后排出也呈現黑色。
腹瀉,腹瀉的發生機制搞清楚,伴隨癥狀
腹瀉表現為排便次數增多、排糞量增加及糞質稀薄。分為急性腹瀉和慢性腹瀉。
發生機制:瀉的發病機制相當復雜,有些因素又互為因果,從病理生理角度可歸納為下列幾個方面:
1.分泌性腹瀉 由胃腸黏膜分泌過多的液體所引起;魜y弧菌外毒素引起的大量水樣腹瀉即屬于典型的分泌性腹瀉;魜y弧菌外毒素刺激腸黏膜細胞內的腺苷酸環化酶,促使環磷酸腺昔(。悖粒停小。┖吭黾,促使大量水與電解質分泌到腸腔而導致腹瀉。產毒素的大腸桿菌感染、某些胃腸道內分泌腫瘤,如胃泌素瘤、血管活性腸膚瘤所致的腹瀉也屬分泌性腹瀉。
2.滲透性腹瀉 是由腸內容物滲透壓增高,阻礙腸內水分與電解質的吸收而引起,如乳糖酶缺乏,乳糖不能水解即形成腸內高滲,服用鹽類瀉劑或甘露醇等引起的腹瀉亦屬此型。
3.滲出性腹瀉 是由黏膜炎癥、潰瘍、浸潤性病變致血漿、黏液、膿血滲出,見于各種腸道炎癥疾病。
4.動力性腹瀉 由腸蠕動亢進致腸內食糜停留時間縮短,未被充分吸收所致的腹瀉,如腸炎、胃腸功能紊亂及甲狀腺功能亢進等。
5.吸收不良性腹瀉 由腸黏膜的吸收面積減少或吸收功能障礙所引起,如小腸大部分切除、吸收不良綜合征等。胃與肝膽胰疾病所致消化不良可使腸內容物滲透壓增高而致腹瀉,臨床上難與吸收不良截然劃分。
伴隨癥狀:①伴發熱者可見于急性細菌性痢疾、傷寒或者副傷寒、腸結核、腸道惡性淋巴瘤、潰瘍性結腸炎急性發作期、敗血癥等②伴里急后重者見于結腸直腸病變為主者,如急性痢疾、直腸炎癥或腫瘤等③伴明顯消瘦者多見于小腸病變者,如胃腸道惡性腫瘤及吸收不良綜合癥④伴皮疹或皮下出血者見于敗血癥、傷寒或者副傷寒、麻疹、過敏性紫癜、糙皮病等⑤腹部腫塊見于胃腸惡性腫瘤、腸結核、腸結核等⑥伴中度失水者常見于分泌性腹瀉,如霍亂、細菌性食物中毒等⑦伴關節腫痛或腫脹者見于Crohn病,潰瘍性腸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
黃疸,各種類型的黃疸,及其特點,伴隨癥狀
黃疸是由于血清中膽紅素升高致使皮膚、鞏膜和粘膜黃染的體征。膽紅素超過34.2μmol/L時即出現黃疸。
分類:
溶血性黃疸:①先天性溶血性貧血,如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②后天性獲得性溶血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疾病、新生兒溶血、不同血型輸血后的溶血以及蠶豆病、蛇毒、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等。大量的紅細胞被破壞,循環中大量的UCB超過了肝細胞的攝取、結合與排泌能力,使得UCB在血中潴留,超過了正常水平而出現黃疸。
肝細胞性黃疸:各種類型肝炎病毒、酒精、藥物、藥物、毒物、細菌毒素和促炎癥因子、自身抗體敗血癥、全胃腸外營養等。損傷的肝細胞難以攝取膽紅素,對其結合及排泄功能降低,毛細血管膽管受損,膽栓形成,膽汁排泄受阻而反流進入血循環中,所以血中UCB及CB均可增加。
膽汁淤積性黃疸:膽汁淤積是膽汁生成或膽汁流動障礙所致的臨床和升華異常綜合癥,可以分為肝內和肝外兩大類。
肝內膽汁淤積性黃疸:也可稱為膽汁淤積性肝病。常見病因與肝細胞性黃疸相同。
肝外膽汁性黃疸:常見病因有:肝外膽管結石、狹窄、炎性水腫、癌栓、寄生蟲病等。由于膽管阻塞,阻塞上方的壓力升高,膽管擴張,最后導致了小膽管與毛細膽管破裂,膽汁中的膽紅素反流入血。
先天性溶血性黃疸 肝細胞對膽紅素的攝取、結合和排泄有缺陷導致的黃疸,但在臨床上比較少見。
【伴隨癥狀和體征】
了解及識別伴隨癥狀與體征對診斷有重要意義。①伴發熱者:見于急性膽管炎、肝膿腫、鉤端螺旋體病、敗血癥、大葉性肺炎、病毒性肝炎或急性溶血,病毒性肝炎多先有發熱而后出現黃疽;②伴上腹劇烈疼痛者:可見于膽道結石、肝膿腫或膽道蛔蟲病。右上腹劇痛、寒戰高熱伴黃疽為夏科(Charcot)三聯癥,提示急性化膿性膽管炎。持續性右上腹鈍痛或脹痛者可見于病毒性肝炎、肝膿腫或原發性肝癌。先有右上腹痛,后有黃疽多為膽石梗阻。③伴肝腫大者:若輕度至中度腫大,質地軟而表面光滑者,見于病毒性肝炎、急性膽道感染或膽道阻塞。明顯腫大,質地堅硬,表面凹凸不平有結節者見于原發或繼發性肝癌。肝腫大不顯,而質地較硬邊緣不整,表面有小結節感者見于肝硬化。④伴膽囊腫大者:提示膽總管有梗阻,常見于胰頭癌、壺腹癌、膽總管癌等。⑤伴脾腫大者:可見于病毒性肝炎、鉤端螺旋體病、敗血癥、瘧疾、門脈性或膽汁性肝硬化、各種原因引起的溶血性貧血及淋巴瘤等。⑥伴有腹水者:見于重癥肝炎、肝硬化失代償期、肝癌等。⑦伴消化道出血:見于重癥肝炎、肝硬化、壺腹癌等。⑧伴皮膚疹癢、心動過緩、尿色深黃、大便顏色變淺:提示膽汁淤積。
尿路刺激征:尿頻尿急尿痛,什么叫少尿無尿多尿
正常人白天平均排尿3~5次,夜間排尿不超過0~2次,每次尿量200~400ml。如果排尿次數超過正常,稱為尿頻。尿急是指患者一有尿意即需立即排尿,常常由于無法控制而出現尿失禁。尿急的特點是由于病變部位受到刺激而產生的尿道、恥骨上區及會陰部不適感,主要為刺痛或者灼痛。尿頻尿急尿痛通常情況下同時出現,又稱為尿路刺激征。
正常人24小時排尿量約為1000~2000ml,如果24小時的尿量少于400ml或每小時尿量少于17ml,稱為少尿。如24小時尿量少于100ml或12小時內完全無尿,稱為無尿或者尿閉。如24小時鳥量超過2500ml,稱為多尿,尿量的多少受很多生理和病理的影響。
意識障礙:分為哪幾種
意識是指人對周圍環境及自身狀態的感知能力,意識障礙是指人對周圍環境及自身狀態的識別和覺察能力發生障礙。
以覺醒度改變為主的意識障礙分為:
嗜睡:是程度最輕的意識障礙,是一種病理性嗜睡,患者陷入持續的睡眠狀態,可被喚醒,并能正確回答和做出各種反應,但當刺激去除后很快就又再次入睡
昏睡:是接近于不省人事的意識狀態,患者處于熟睡狀態,不易喚醒。雖在強烈刺激下(如壓迫眶上神經,搖動患者身體等)可被喚醒,但很快又再入睡。醒時答話含糊或者答非所謂。
昏迷:是嚴重的意識障礙,表現為意識持續的中斷或者完全喪失。
輕度昏迷:意識大部分喪失,仍有較少的無意識自發動作,對聲、光刺激無反應,對疼痛刺激尚可出現痛苦的表情或者肢體退縮等防御反應。角膜反射、瞳孔對光反色、眼球運動、吞咽反射等可存在,生命征無明顯異常。
重度昏迷:對周圍事物及各種刺激無反應,自發動作很少,對于劇烈刺激或可出現防御反射。角膜反射減弱,瞳孔對光反射遲鈍,眼球無轉動。
深度昏迷:全身肌肉松弛,對各種刺激全無反應,無任何自主運動。深、淺反射均消失。生命征明顯異常。肌張力低下,大小便失禁或出現去皮質強直狀態。
以意識內容改變為主的意識障礙:
①意識模糊:是意識水平輕度下降,較嗜睡為深的一種意識障礙;颊吣鼙3趾唵蔚木窕顒,但對時間、地點、任務的定向能力發生障礙。
②瞻望:意識喪失一種以興奮性增高為主的高級神經中樞急性功能失調狀態,表現為意識模糊、定向力消失、感覺錯亂、躁動不安、言語雜亂
特殊類型的意識障礙:
① 去皮質綜合癥:意識喪失,但睡眠和與覺醒周期存在,能無意識的睜眼閉眼或者轉動眼球,但眼球不能隨光線或物品移動,貌似清醒但對外界刺激無反應。光單設、角膜反射,甚至咀嚼動作、吞咽、防御反射均存在,可有吸吮、強握等原始反射,但無自主運動。大小便失禁,四肢肌張力增高、雙側錐體束征陽性。
② 無動性緘默癥:睡眠與覺醒周期存在,患者能夠注視周圍環境及人物,貌似清醒,但不能活動和言語,大小便失禁。肌張力減低,錐體束征陰性。強烈刺激不能改變其意識狀態。
③ 植物狀態:患者對自身和外界的認知功能全部喪失,不能與外部交流,呼之不應。有自主或者反射性睜眼,偶可發現視物追蹤,可又無意義的哭笑,吸吮、吞咽、咀嚼等原始反射,以及睡眠與覺醒周期存在,大小便失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