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_第一章_緒論
- 02_第二章_烷烴結構基礎和命名
- 03_第二章_烷烴構象和物理性質
- 04_第二章_烷烴化學性質
- 05_第三章_脂環烴分類和命名
- 06_第三章_脂環烴化學性質
- 07_第三章_環己烷構象
- 08_第三章_取代環己烷構象
- 09_第三章_取代環己烷構象軟件演示
- 10_第四章_烯烴結構和命名
- 11_第四章_烯烴親電加成反應
- 12_第四章_烯烴化學反應
- 13_第四章_烯烴的氧化反應
- 14_第五章_炔烴的結構和命名
- 15_第五章 _炔烴的化學反應
- 16_第五章_炔烴的親核加成和氧化
- 17_第五章_共軛雙烯結構和命名
- 18_第五章_共振論
- 19_第五章_丁二烯親電加成
- 20_第六章_苯的結構和命名
- 21_第六章_苯的還原反應
- 22_第六章_苯的親電取代反應
- 23_第六章_苯的傅克(F-C)反應
- 24_第六章_苯環上的定位效應
- 25_第六章_烷基苯側鏈反應和烯基苯
- 26_第六章_稠環芳烴
- 27_第六章_芳香性(不全)
- 28_第七章_立體化學(上)
- 29_第七章_立體化學_費歇爾(Fischer)投影
- 30_第七章_立體化學_R.S命名法
- 31_第七章_立體化學(下)
- 32_第八章_鹵代烴_親核取代反應
- 33_第八章_鹵代烴_消除反應
- 34_第八章_鹵代烴_活潑金屬(格氏試劑)
- 35_第八章_鹵代烴_親核取代反應機理(Sn1Sn2)
- 36_第八章_鹵代烴_Sn1Sn2立體化學
- 37_第八章_鹵代烴_鄰基參與
- 38_第八章_鹵代烴_芳環的親核取代反應
- 39_第八章_鹵代烴_消除反應機理(E1E2)
- 40_第八章_鹵代烴_取代(Sn)和消除(E)的競爭
- 41_第九章_醇和酚_命名和物理性質
- 42_第九章_醇和酚_醇的酸堿性
- 43_第九章_醇和酚_羥基被鹵原子取代
- 44_第九章_醇和酚_醇脫水反應和重排
- 45_第九章_醇和酚_醇生成酯的反應
- 46_第九章_醇和酚_醇的氧化和脫氫
- 47_第九章_醇和酚_頻那醇重排反應
- 48_第九章_醇和酚_酚羥基的反應
- 49_第九章_醇和酚_酚環上的反應
- 50_第十章_醚和環氧化物_醚的命名和制法
- 51_第十章_醚和環氧化物_醚的化學反應
- 52_第十章_醚和環氧化物_克萊森(Claisen)重排
- 53_第十章_醚和環氧化物_環氧化物開環反應機理
- 54_第十一章_醛和酮_結構命名
- 55_第十一章_醛和酮_羰基的親核加成
- 56_第十一章_醛和酮_與胺衍生物的反應
- 57_第十一章_醛和酮_涉及α-H的反應
- 58_第十一章_醛和酮_羥醛縮合反應
- 59_第十一章_醛和酮_氧化反應
- 60_第十一章_醛和酮_還原反應
- 61_第十一章_醛和酮_其他反應
- 62_第十一章_醛和酮_克拉姆規則
- 63_第十一章_醛和酮_α、β不飽和醛酮
- 64_第十四章_羧酸鹽_命名、物理性質
- 65_第十四章_羧酸鹽_酸性比較
- 66_第十四章_羧酸鹽_化學反應
- 67_第十四章_羧酸鹽_脫羧反應
- 68_第十四章_羧酸鹽_α-鹵代反應
- 69_第十四章_羧酸鹽_二元酸熱分解反應及羥基酸反應
- 70_第十五章_羧酸衍生物_化學反應
- 71_第十五章_羧酸衍生物_加成-消去機理
- 72_第十五章_羧酸衍生物_與金屬試劑的反應
- 73_第十五章_羧酸衍生物_還原反應
- 74_第十五章_羧酸衍生物_酯的熱消去反應
- 75_第十七章_胺_結構和命名
- 76_第十七章_胺_堿性比較
- 77_第十七章_胺_徹底甲基化和霍夫曼消除(重點)
- 78_第十七章_胺_叔胺氧化和Cope消除
- 79_第十七章_胺_;突酋;
- 80_第十七章_胺_與亞硝酸的反應
- 81_第十七章_胺_烯胺的生成及反應
- 82_第十七章_胺_芳香胺環上的反應
- 83_第十七章_胺_重氮化反應
- 84_第十七章_胺_偶合反應
- 85_第十七章_胺_重氮甲烷
- 86_第16章_碳負離子_α-H的酸性
- 87_第16章_克萊森酯縮合
- 88_第16章_交叉酯縮合
- 89_第16章_酯縮合的應用
- 90_第16章_丙二酸二乙酯合成應用
- 91_第16章_三乙(乙酰乙酸乙酯)合成應用
- 92_第16章_酯縮合和其他C負離子的應用
- 93_第16章_羧酸、酯、腈α-C負離子的應用
- 94_第16章_人名反應Kneoevenagel克腦文蓋爾
- 95_第16章_人名反應Reformatsky瑞福馬斯基
- 96_第16章_人名反應Darzen達參
- 97-第16章_人名反應Perkin普爾金
- 98_第16章_人名反應Michael邁克爾加成
- 99_第20章_雜環化合物_親電取代反應
- 100_第20章_雜環化合物_加成反應
- 101_第20章_雜環化合物_其他五元環
- 102_第20章_雜環化合物_吡啶的取代反應
- 103_第20章_雜環化合物_吡啶的其他反應
- 104_第20章_雜環化合物_喹啉
- 105_第19章_碳水化合物_單糖的結構
一、考試形式
本考試形式為閉卷、筆試?荚嚂r間 180 分鐘,總分 150 分。
二、考試內容
本考試內容包括以下部分:有機化合物同分異構、命名和物性,有機反應,有機基本理
論及反應機理,有機合成,有機立體化學,有機結構分析,雜環化合物,和天然產物。
1、有機化合物的同分異構、命名及物性
(1)有機化合物的同分異構現象
(2)有機化合物結構式的表示方法
(3)有機化合物的普通命名及國際 IUPAC 命名原則和中國化學會命名原則的關系
(4)有機化合物的物理性質及其結構關系
2、有機化學反應
(1)重要官能團化合物的典型反應及相互轉換的常用方法
重要官能團化合物:烷烴、烯烴、炔烴、鹵代烴、芳烴、醇、酚、醚、醛、酮、醌、羧酸
及其衍生物、胺及其他含氮化合物、簡單的雜環體系
(2)主要有機反應:取代反應、加成反應、消除反應、縮合反應、氧化還原反應、重
排反應、自由基反應、周環反應。
3、有機化學的基本理論及反應機理
(1)誘導效應、共軛效應、超共軛效應、立體效應
(2)碳正離子、碳負離子、碳自由基、卡賓、苯炔等活性中間體
(3)共振論簡介、有機反應勢能圖及相關概念
(4)簡單有機反應機理的表達
4、有機合成
(1)官能團導入、轉換、保護。
(2)碳碳鍵形成及斷裂的基本方法
5、有機立體化學
(1)幾何異構、對映異構、構象異構等靜態立體化學的基本概念
(2)外消旋體的拆分方法、不對稱合成簡介
(3)取代、加成、消除、重排、周環反應的立體化學
第 2 頁,共 2 頁
上?萍即髮W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大綱
6、有機化合物的常用的化學、物理鑒定方法
(1)常見官能團的特征化學鑒別方法
(2)常見有機化合物的紅外(IR)、核磁共振譜(HNMR)和質譜(MS)的譜學特征
(3)運用化學方法及譜學對簡單有機化合物進行結構鑒定
7、雜環化合物及元素有機化學
含 N,S,O 等的五、六元雜環化合物、及其他結構的有機硫、磷、硅化合物
8、碳水化合物、油脂、氨基酸、蛋白質、萜類、甾體等天然產物的結構、性質和用途
三、主要參考書目
基礎有機化學(第四版)上下冊,作者: 邢其毅等,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四、題型
選擇題、填空題、合成題和結構解析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