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上卷第一章 奔喪入險
- 02上卷第二章 激戰長沙
- 03上卷第三章 墨绖出山
- 04上卷第四章 天王定都
- 05上卷第五章 初辦團練
- 06上卷第六章 衡州練勇
- 07上卷第七章 靖港慘敗
- 08上卷第八章 攻取武昌
- 09上卷第九章 田鎮大捷
- 10上卷第十章 江西受困
- 11中卷第一章 進軍皖中
- 12中卷第二章 總督兩江
- 13中卷第三章 強圍安慶
- 14中卷第四章 大變之中
- 15中卷第五章 幕府才盛
- 16中卷第六章 天京大火
- 17中卷第七章 審訊忠王
- 18中卷第八章 殊榮奇憂
- 19下卷第一章 裁撤湘軍
- 20下卷第二章 整飭兩江
- 21下卷第三章 三辭江督
- 22下卷第四章 名毀津門
- 23下卷第五章 馬案疑云
- 24下卷第六章 東下巡視
- 25下卷第七章 黑雨滂沱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漢族,初名子城,字伯 涵,號滌生,清湘鄉縣荷葉塘人。中國近代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書法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與胡林翼并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并稱“晚清四大名臣”。
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謚曰文正,后世稱“曾文正”,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奮好學,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進士,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太平天國運動時,他組建湘軍,力挽狂瀾扶晚清王朝垂而不死,在“同光中興”時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被譽為“晚清第一名臣”、“官場楷!;他學問、文章兼收并蓄,實現了儒家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理想境界,被譽為“中華千古第一完人”。
【主要成就】
政治
作為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曾國藩對“康乾盛世”后清王朝的腐敗衰落,洞若觀火,他的所作所為,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梢哉f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
軍事
曾國藩的軍事思想內涵豐富,極顯過人之處,影響了好幾代人。曾國藩提倡忠君衛道、以儒家學說治軍的這一宗旨還貫徹在選將、募兵、軍隊管理以及協調軍內外關系等方面,以仁禮忠信作為治軍之本去陶冶官兵。他認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主張軍政分理,扣負其責。他購買洋槍、洋炮、洋船,推進中國軍隊武器的近代化。
文化
文學:曾國藩繼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風格,創立晚清古文的“湘鄉派”,乃湖湘文化的重要代表,所著有《求闕齋文集》《詩集》《讀書錄》《日記》《奏議》《家書》《家訓》及《經史百家雜鈔》《十八家詩鈔》等,不下百數十卷,名曰《曾文正公全集》,傳于世。
思想學術:曾國藩一生奉行程朱理學,但對于程朱之學并未盲目崇拜,事實上,他對于宋明儒學其它支派的思想亦多所汲取,還以氣學在生成論方面的資源來彌補理學之局限。
書法:曾國藩一生勤勉于書法創作,留下了近130萬字的《日記》是中國古代罕見的一部巨型書法作品,其楷書勁健剛拔,豎起了一面承唐繼宋明而剛柔相濟的正書旗幟,行書勁健遒俊而華美,是整個清代的典范。
【讀書育人】
曾國藩不僅學識淵博、文武兼備、位列三公及拜相封侯,教育孩子也別具一格、卓有成效。1859年,戎馬征戰中的曾國藩給小兒子曾紀鴻寫下家書:“凡人多望子孫為大官,余不愿為大官,但愿為讀書明理之君子!
縱觀其著述和書信,可以看出他成功育兒、樹立良好家風的道理所在:一是讀書明理、學會做人,要求孩子讀書古今中外廣泛涉獵,并從書中學會做人的道理;二是艱苦樸素、勤儉持家,認為玉不磨不成器、人不磨不成才,對孩子的要求十分嚴格,從不嬌慣放縱;三是與人為善、寬以待人,教育孩子懂得尊重他人、關心他人、理解他人及包容他人;四是以孝為先、以和為貴,百善孝為先,孝乃為人之本,和乃興家、興國之本,和睦共處,則萬事興;五是以身作則、言傳身教,身體力行,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改變孩子,以達到教育的目的。曾國藩繼承發揚儒家教育思想取得了巨大成功,曾氏家族一百多年來沒有出現過“敗家子”。